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流浪地球》之后 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何方? ——科影融合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研讨会举办

2020年11月05日 11:11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王硕)2020年11月1日,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影融合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研讨会召开。

会议以闭门研讨的形式,相关行业专家们就如何深入推动“科技与影视融合”、贯彻落实“科幻十条”政策、持续助力中国科幻电影蓬勃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10

今年7月,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就科幻电影事业发展颁布的指导性文件,简称“科幻十条”。

本届科幻大会宣布成立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通过建立起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单位组成的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加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的科学把关,促进科学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幻电影该如何发展?专家们各抒己见——

中国科学界和影视界应该有更多交流

国家中影数字基地副总经理马平提出,科学是我们描述描述现实的一种方式,取决于我们认知的多少,影视则是描绘和虚构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科学和影视融合,应该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光慧提到,在美国做科研时候,漫威拍摄《蜘蛛侠》系列电影的剧组和他所在的实验室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交流,双方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他认为科幻电影会激发人们好奇心,在人们为剧情感动的时候,很容易受电影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影视是一种很有效率的科普载体,中国的科学界和影视界应该有更多交流和沟通。

编剧、导演、制片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张小北根据自身制片过程中多次与科学顾问打交道经历,提出应该在科学界和影视界之间,有一个能听懂和理解两界语言的一群人作为缓冲层,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两界交流的高效快捷的方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灵长类增龄性相关健康状态减损的生物学基础”重点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曲静表示,影视创作是一个非常注重控制成本的工作,科学顾问需要的是一群有情怀、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很多年轻科研人员都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擅长表达、了解现代影视文化,如果作为影视的科学顾问,不仅能帮影视作品更具有科学真实性,又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视觉表达能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红祥认为,影视界和科学界的融合,首先应该基于对彼此机构、彼此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双方应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对各方提出更高要求

制片人、三体宇宙副总裁王佳任,在制作《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2》《无问西东》等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当下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两个问题:多数科幻电影的预算非常紧张,往往需要用好莱坞1/6的经费做出和人家一样的效果;科学顾问也好,电影的审查也好,都需要一群既能跟科学家交流,又能跟影视界交流的人作为桥梁。而这些对提出几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汪筱林从小是电影迷,这几年内一直在中国积极推动科技与影视融合工作。他认为,很多科学发现是非常美、非常震撼人心的,如果能让他们与影视的艺术创作融合,会让这些东西以更加赏心悦目、打动人心的方式激发更多公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影响公众对科学、医学、工程学的认知。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能有机会走到科考一线、科研一线,去看到那些能激发创作灵感、增长科学认知、体会科学精神的场景、人物、发现。落实“科幻十条”的有关机构应该组织更多这种交流活动。

电影导演、编剧和监制郭帆认为,中国的科幻土壤还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影视界和科学界的融合,需要影视工作者提高科学素养,也需要科学家对影视创作多一份人文关怀。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也提出,科技与影视融合,不是科学界单方面去帮助影视界发展,而应该是双方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影视界涉及的众多技术应用,尤其是核心底层技术研发,应该由国家领衔,众多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

南派泛娱CEO,影视出品人、制作人叶方仓建议,科学界应该主动展示可以与影视界对接的资源,市场自然会根据这些资源主动去寻求对接;涉及科学和技术的顾问需求的不只有科幻电影,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都会有大量的科学顾问需求,科学真实性能让剧情更加可信、更有代入感。

期待完善细节 落实扶持政策

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徐建长期致力于科幻电影特效的应用和开发,他发现中国电影特效从底层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端都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国内的影视技术企业却无法独立研发这些重量级的技术、算法。他建议中国科影融合有关管理部门协调统一资源,集中力量攻克这些重点技术;此外,也希望中国的先进科研成果能更多转化为影视生产力。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提出,特效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影制作人们的工具和表现手法,就像画家有了更多、更好的画笔,农民有了更多的生产工具,技术是可以反向催生大片诞生的。大特效片的生产与制作,才能真正带动特效产业的发展。期待“科幻十条”完善细节和实施规范,落实扶持政策。比如如何选择值得帮扶的项目?如何解决最需要的痛点?如何正确帮扶?他建议,科影融合办公室建设一个能帮助办公室了解市场情况的、对科影融合事业理解透彻的专家组。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普作协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从事科幻创作近30年,他认为:科幻创作能符合科学的尽量符合已知的科学,核心设定无法符合科学的部分则应该得到宽容看待;在科学与影视融合的过程中,科学顾问应该只能提建议,但决定权在影视创作者。他提出,科学家目前会担心如果他作为影视的科学顾问,但是影视作品最后出现一些被非议的科学硬伤,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对科学家的保护机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苟利军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幻电影都能深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科影融合,科学是服务于故事的,用科学真实性帮影视创作者把故事讲的更可信,让他们得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前沿的科学上展开想象和艺术创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这样的交流机制。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认为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还需要从人才培养上多投入,在影视专业学校中,也应该适当增加科学课程;影视创作者也应该走到科学的一线田野,去发现科学和科学家的美,去站在坚实且前沿的科学之上展开艺术创作。

编辑:何方

关键词:科幻电影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