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跳出培训抓培训

——浙江农业农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2020年11月06日 16:50  |  作者:蒋文龙 朱海洋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跳出培训抓培训

农户正在猕猴桃基地内进行现场观摩。

今年盛夏,在浙江举行的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年轻化的脸庞成了绝对亮点。比如来自金华的“90后”刘芳艳,在动物疫病防治项目中,尽管高手如云,可最终仍脱颖而出,拔得头筹。竞技场上,老中青三代同台比拼,年少者毫不示弱。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通过推动“两进两回”行动,深化农业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千名引领、万名培育”农创客发展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乡村工匠”,有力助推了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这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长期以来,对于农民的教育培训,每个地方不可谓不重视,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却参差不齐。那么,作为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有着怎样的思考?

  

从培训到培育


见到章红艳时,她刚从丽水培训回来不久。5天时间,从微视频的拍摄,到抖音直播卖货,再到社群化营销,内容满满当当,都是时下最盛行、最实用的。一下子消化不完,于是这两天,章红艳和小伙伴们仍时不时凑在一块“头脑风暴”。

“85后”章红艳,过去在交警队工作,四年前放弃“铁饭碗”,回到老家径山村,变身名副其实的“茶二代”。父母在村里种了50多亩茶叶,种植管理自是不在话下,可营销一窍不通。章红艳辞职,正是看中农文旅融合的大机遇,准备从附加值上做文章。

径山村位于杭州郊区的余杭径山镇,过去以径山茶享誉四方。这几年,凭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区位条件,整个大径山板块迅速蹿红。回村后,章红艳马上将自家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还专门做了一个茶空间。

“农文旅融合,看着简单,但找着门道很重要。正是参加农业农村局每年组织的各种培训,让我很快找到方向,才少走了很多弯路。”章红艳说,现在村里,像她一样的回乡创业青年已有10余人,绝大部分都参加过类似培训,如今大家经常聚在一块,相互鼓励,相互参谋。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每年培训农民近55万人次,其中农广校系统就承担了近一半的任务。在浙江农业农村教育培训总站站长王仲淼看来,尽管这几年,各地通过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唤回了一批“80后”“90后”“农二代”,但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就必须从培训转向培育。

对此,浙江农广校开展了不少探索。以去年推出的高级农民研修班为例,围绕作物整个生长周期,采取小班化、分段式、导师制教学,并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又如针对“农创客”群体,启动大培训计划,两年不到就已培训了近千人,期间既有专家的政策解读,又有企业家的案例教学,也有财务、法务、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经验分享。

记者采访也发现,如今浙江举行的农民培训,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上上课,而是与服务相结合,并且延续到全程跟踪,在传授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的同时,再为培育对象提供政策、金融、管理、销售等各种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

“培训与培育虽然一字之差,但内涵和要求完全不同,培训是短期的,以解决当前具体问题为主,而培育是长期的,更强调系统化和持续性,长期为学员提供精细化的跟踪服务,扶上马后,再送一程。”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冬寿说。

  

从适应到引领


“浙江人的市场意识很强,想要他们空出几天来培训,光靠‘免费’还不够,还得有真材实料,否则强扭的瓜不甜,人下次就不来了。”在王仲淼看来,这几年,浙江农广校抓培训,还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从适应到引领,“所谓引领,就是要站在更高层次,为学员赋能。”

据介绍,浙江主抓几个要紧环节。首先,培训谁,思路很清晰,对象主要就是正在或有意从事农业农村产业的人员,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村(社)干部、农村社会青年、返乡农民工、农创客等。一条准则同样很明确:必须与产业充分结合。

以杭州农广校为例,当地分产业、分类型、分层次,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库,目前库内人数已达14万余人。依托这个库,就能定向发布培训信息,精准筛选培训对象。再如湖州市农广校,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协会来招生,不仅招生效率高,而且十分对胃口。又如各地普遍面临的中专招生难,新昌县农广校就围绕主导产业抓招生,几大专业连续几年都满员。

对象精准后,接下来,浙江就从培训内容和模式上下功夫。萧山农广校设于萧山技师学院,记者在该校采访发现,同样一个民宿培训班,每年侧重点各有不同,从餐饮培训到接待服务,从美丽庭院到文创开发,从电商营销再到数字技术,几乎引领着当地民宿业的发展,因此受到学员广泛好评。

55岁的何林夫是萧山技师学院的督学,从事农民培训工作35年。在他看来,之所以培训能与产业保持同呼吸,秘诀就在于产业协会的高度衔接。“我们与水产、花木、茶叶、水果等产业协会建立密切联系,他们洞察产业前沿,了解实际需求,更掌握师资配比和实训场所,若能充分联姻,定能事半功倍。”

何林夫认为,“引领”的先决条件是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再站在未来发展的视角,来调整和审视培训。因此,这些年里,在培训内容上,萧山也从过去的重技能,更偏向于综合素养,比如怎样定好位、怎样用好网、怎样卖好货、怎样不踩“雷”、怎样管好账、怎样融到资金等,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浙江农民培训总是敢为人先:植保无人机尚未走红,早有地方推出了“飞手培训班”;直播带货才刚萌芽,不少农场主已成网红,还带出了不少徒弟;待乡村旅游快马加鞭之时,小吃、民宿、文创等各类培训班则已遍地开花……

  

从流动到涌动


“90后”“土专家”,这两个标签放在陈陛隆身上,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论飞防技能,他确实够格。今年年初,他与另外两位年轻“飞手”,一道组建起名为“浙里飞”的飞防植保队,从此一张招牌打天下。眼下,3位小伙还都成了师傅,按照约定,他们必须每年完成至少5名“飞手”的培训。

“新入行的‘飞手’尽管有‘执照’,但还不能独立‘执飞’,这些师傅的任务就是带跑,完成职业化的最后一步。政府则只需购买服务、监督评价即可。”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教育服务总站站长庞英华形象地说道。

尽管余杭本身水稻种植面积并不大,然而这几年,作为服务业的飞防植保却一炮走红,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庞英华认为,培训的时间毕竟有限,其意义也不仅限于推动人才流动,更要让学员也成为一棵母树,播撒种子后成就一片森林。

记者发现,目前,浙江的培训师资库中,除了省内外科研院所学者、农业农村系统管理和技术专家以外,乡村“土专家”“田秀才”占了半壁江山;而承担培训的机构中,实训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田间学校等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了重要的人才摇篮。

在王仲淼看来,这就是从流动到涌动,真正激活人才培育的土壤。其既是目标,更是一种形象,一个品牌。“未来,我们更要注重通过打造培训品牌,来增强培训效果。作为农广校的负责人,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和担当,立足当地产业特色,打造叫得响的培训品牌。”

目前,在浙江一些地区,已有不少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衢州市瞄准月嫂市场,推出“衢州月嫂”培训。学员还未结业就被预订光,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最高月工资能达1.8万元。在这背后,“衢州月嫂”的品牌力量功不可没。

建德市被誉为“中国大棚草莓之乡”,当地的草莓种植能手既懂技术,又善管理,因此十分吃香。几年间,建德每年都会举办“草莓师傅”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后,学员拿着资格证到外省就业,年入可达十几万元。现在,建德“草莓师傅”已名满天下,遍布国内。

为打造浙江乡村人才培育品牌,今年,浙江乡村人才也有了统一的名称与标识。“‘薪农人’首先谐音新农人、兴农人和心农人;其次,薪即柴火,代表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第三,还意喻通过农业农村教育培训,为农民增‘知’加‘薪’。我们就是要让乡村成为一片创业热土,让‘浙里’的乡村人才成为一块金字招牌!”王通林说。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培训 浙江 农村 产业 农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