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铜仁:易地搬迁“跨”千年之困

2020年11月10日 15:58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万芬

立冬时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何英家,忙碌的一天开始了。80平方米的房间里,洗衣机、冰箱、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她正忙着从冰箱里取出鸡蛋为家人做早餐。

“我们住的房子是政府统一修建的,电视、沙发等部分家电家具由政府配送,直接拎包入住。搬来两年多,我们一家四口并没有感到不习惯。”家住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安置点的何英说。

旺家社区坐落于美丽的木杉河畔,是铜仁市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承接地之一,社区已安置来自思南、石阡、印江等地搬迁群众4232户18379人。社区内幼儿园、中小学、扶贫微工厂、小超市等一应俱全。

2018年,家住思南县大河坝镇勤俭村的贫困户何英一家,经申请审核合格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户。8月底,全家搬迁至万山区旺家社区安置点,成为安置点第一批跨区县搬迁户。

忆起往昔,何英感慨不已:“在勤俭村,祖祖辈辈住在破漏的房子里。搬来旺家社区,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旺。”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在铜仁,像何英一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群众共6万余户29万余人。如何让这部分群众快速有效脱贫致富成为铜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铜仁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经过近5年攻坚,共建成144个安置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29.35万人的搬迁任务,其中跨区县搬迁12.54万人;同时,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铜仁市以跨区县搬迁为重点,完善后续扶持“五个体系”为抓手,坚持“五个跨”、统筹“五个一”。

跨地域布局,下好全市“一盘棋”。“十三五”期间,铜仁市跨越中心村、乡镇集镇、县城搬迁安置模式,用2017年、2018年两年时间,将西部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和东部松桃共12.5万名群众搬迁至市中心碧江区、万山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安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跨区县协作,形成衔接“一条龙”。通过建立跨区县联席领导小组制度、派驻干部制度、群众全程参与制度、支教制度、搬迁群众个人基本信息衔接制度、深度贫困县结对帮扶制度,确保搬迁过程中工作不断档、不脱节。

跨部门联动,确保上下“一条心”。通过强化后续扶持调度机制、安置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干部队伍配备、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形成部门合力,全方位完善安置区后续服务管理。

跨思想阻碍,实现服务“一体化”。通过严控标准,确保搬迁群众不因搬迁负债、不因搬迁生活不便;解除顾虑,围绕搬迁群众心中所思消除顾虑;开展体验服务、上门服务、常识服务、熟人服务、活动服务“五项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无障碍融入城市生活。

跨服务半径,打通最后“一公里”。及时跟进安置区服务管理,根据安置点规划和实际管理需要,健全统筹调度机制、服务管理机构、干部队伍、管理协同机制。

铜仁市在着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建设的同时,启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坚持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搭“五桥”、建“五家”,即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搭建群众创业就业“致富桥”,创建幸福之家;搭建群众排忧解难“连心桥”,创建温暖之家;搭建群众权益维护“平安桥”,创建和谐之家;搭建市民意识培养“融合桥”,创建文明之家,相继形成一批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

关键词:易地搬迁“跨”千年之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