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访“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周华

2020年11月16日 09:36  |  作者:陈晶 通讯员:韩冬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时钟回拨至年初。

2020年1月27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1名医护人员随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出征。周华是队员之一,也是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支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这位具有丰富危重症患者抢救经验的重症医学人,一直在从死亡线上往回抢人。

“病毒传染性很强,严密防护的医护人员也有可能被感染;病情进展得很快,有的患者白天检查状况还好,晚上就喘憋得需要紧急抢救。”这是周华从医生涯里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虽然已有25年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工作经验,但仍然被现实的场景震惊了。

每班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周华要穿着防护服为近50名患者查房。长期的精神紧绷状态下,使得周华常在半夜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看工作群里的动态,了解哪位重症患者做了什么抢救。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当新冠病毒侵入肺部,大量的炎性渗出物质占据了肺泡及小气道,造成低氧血症,患者喘不上来气,用力呼吸导致耗氧量进一步增加,憋到口唇发绀,潜在多器官受损。”进入隔离病房后,周华和同事们一直在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准确掌握时机,在关键时刻利用无创呼吸机、高流量鼻塞、有创呼吸机等等设备,为患者提供氧疗,缓解患者症状。

通过细致观察和分析,她结合病例特点总结出了充分利用“俯卧位”改善氧饱和的方法。“多数肺部CT表现的是下肺低垂部位渗出增加,下肺通气比上肺差一些,从合理的通气/血流比来说,俯卧位可以改善原来低垂部位的通气,以此改善氧和。”周华说。

但对于重症患者,喘气尚且费劲又何况翻身呢?病区里一个30出头的小伙子,刚入院就带上储氧面罩,流量打到最大,仍然胸闷憋气,连饭都没法吃。“试着趴过来,变成俯卧位,如果能够坚持,过半个小时,我再来为你测一下血氧。”在6天时间里,小伙子坚持着配合周华的治疗,果然病情有所好转,可以摘掉储氧面罩,改用鼻导管吸氧。在周华的指导与鼓励下,更多重症患者以这位小伙子为标杆,开始了早期自主俯卧位治疗。

“ICU里的患者,身体最难受、活动受限制、和家人分离,少有患者会对这里留下好印象。”大学毕业后,周华就进入了重症医学科工作,这里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往往意味着最后一道门,但在这样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科室里,她一干就是25年。“必须靠一个团队的工作,大家紧密配合,把患者从死亡线上往回拉。”这种团结一致的战斗力和获胜的成就感凝结成了周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在武汉的日子,周华感动于每位清华长庚医疗队员的乐观、朴实,没有抱怨,没有嫌弃,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天,周华收到了友谊医院医疗组组长刘壮主任的微信,“您家的两位护士今天下午在8楼接诊插管的患者,技术熟练,脑子清楚,您带的兵确实出色。”看到这,周华的眼睛湿润了,她很欣慰与这样的队友共同战斗。

驰援武汉的第一个周末,周华在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生日。“特别时期,特别生日,特别祝福,特别感动。”走出隔离病房,手机上收到了来自各方的祝福,有爱人手绘的肖像和一首鼓劲的小诗,有队员们手绘的生日蛋糕和联名祝福信,还有北京的同事在微信群里祝福接龙……

回忆起支援武汉的那些日子,周华坦言自己当时也很想家,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儿子的重任都落在爱人的身上。“但我站在救治一线,是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人的责任与使命,家人的支持让我放下包袱、蹈险逆行,后方的支援让我坚定信心、竭力抗疫。疫情不退,我们不撤!”周华说,带着爱参加战“疫”,在疫情一线才会输出更多爱。

9月,周华获得了“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0月23日,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发布活动会上,周华又获得了“中国好医生”抗疫特别人物称号。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一名大夫。”如今,周华已重新投入到了更加忙碌的重症一线抢救工作中。闲暇时,她会和家人在周边的公园悠闲地散散步,和他们说说在武汉时,那些感动的时刻和难忘的故事。

编辑:何方

关键词:疫情 周华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