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北京市朝阳区委教工委副书记王世元:

从学校文化到理想教育文化

2020年11月20日 14:1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20日电  11月19日—20日,以“深耕文化内涵,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2020年第三届京湘基础教育论坛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职高举行。围绕论坛主题,京湘两地专家、校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研讨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意义和实践路径,以及文化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全方位育人工作中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论坛上,北京市朝阳区委教工委副书记王世元基于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十三年的思考与实践作了《从学校文化到理想教育文化——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十三年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特摘编如下——

本届京湘基础教育论坛的主题是“深耕文化内涵 培育时代新人”。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座富矿。朝阳区从2007年正式启动学校文化建设以来,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提升、拓展和创新,但我们依然还“在路上”。

第一阶段:凝聚共识 学校文化建设“三步走”

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要求各学校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上下功夫,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同时,该通知还在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切实保障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仔细研读这份通知,我们觉得,这为朝阳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抓手”。

在这个大背景下,朝阳区决定从2007年开始贯彻落实教育部这一通知。当时,北京奥运会还没有召开,不少人的思想也相对于保守,再加上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区情,所以对于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校长、书记们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甚至觉得无论是叫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叫学校文化建设,离开了钱都不好办,而有了钱就可以做文化。对此,我们的做法是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在全系统开展“典型带动”的策略来推动工作。

区教委在全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选了一所典型学校,然后租了四辆“大轿子”,带着校长、书记们到这些典型校参观,让他们有个直观的认识:不用花钱,也可以让校园变得干净、整洁,这为朝阳区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随后,也就是2007年—2010年,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开启了“三步走”阶段。2007年—2008年学年度走出的第一步,要求校园环境干净、整洁、美观、安全,富有教育性。经过一年的推进,不少学校的校园环境实现了大改观,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而校长、书记们对学校环境建设的认识也普遍提高。2008年—2009年学年度实施的第二步走战略,是学校典型景观建设。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们毕业时有个照相的地方。为此,区委教工委、区教委专门拔出2000万元支持这项工作,并要求学校建典型景观时必须以本校的故事为载体,这实际上又是对学校文化进行梳理、提炼的过程。2009—2010学年度实施的第三步走战略锁定窗口校建设,瞄准“有得说、有得看、有得学”,我们对每所选中的窗口校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的建设资金支持。

分享两个典型案例。一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的浮雕文化墙。这是该校首个教师精神文化成果物化墙,是学校教师“无私传承、执着奉献、乐学上进、追求卓越”教师精神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这个景观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传统文化雕塑布局现代校园,让环境成为立人教育的“教室”;第二,体现师生精神文化的生命示范和榜样力量与学校自然环境互动共生,让环境成为立人教育的“教师”;第三,是用学校理念建设环境,形成激励鼓舞文化,让环境成为立人教育的“教材”。所以,这样的雕塑定格在校园里,任何一个校长都不会把它拆掉。

第二个例子是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作为一所引进校,它的典型景观建设如何与学校文化融合,如何体现当地的特色都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结合学校一校三址的现实,他们在营造育人环境方面费了心思,三个校址的文化景观分别设计为文化特征系列、育人特征系列及现代特征系列,以环境体现出文化的传承性、激励性和寓意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休憩,身心得到滋养和熏陶。

在朝阳区,每所学校都有典型景观,每一个景观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必将伴随着学校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经过这“三步走”之后,取得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认为最大的不是环境改变,而是校长、书记、学生、家长对朝阳教育的看法变了。尤其是校长、书记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升华,他们谋划工作、撰写总结,无一例外都涉及了学校文化建设。所以我说,用文化来管理学校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这是文化所起的作用。

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因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而产生的额外“收益”:2008年11月,朝阳区教委获得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殊荣,这是首都区县级教育系统的唯一。

2009年3月,朝阳区教委再次获得“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除北京市教委外,当时北京市18个区县唯一获此荣誉者。

至此,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

第二阶段:百花齐放 成果喜人

“十二五”时期,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开启了第二阶段的新征程。在完成抗震加固后,各校在相关资金的支持下,更加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进一步从学校环境文化、师生行为文化、学生成长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等方面将学校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各校将学校文化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估考核体系,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使全区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涌现出一批新的学校文化窗口学校和文化景观建设学校,以及不少文化品位较高、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果显著,在北京市有一定影响的朝阳区品牌学校。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朝阳区在参加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中有59所学校获市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位于全市前列,35所学校被评为朝阳区学校文化窗口校。

比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朝实60条”就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典型代表。2012年,学校梳理了1—6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成立研究团队,研发了朝实学生行为规范60条,并且将其细化为60个学生行为基本动作,分解到了6个年级、12学期中,分别体现集体主义教育、礼仪礼貌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教育内容。目前,这一教育品牌已经辐射影响到了朝阳区、北京市甚至全国更多学校。2018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朝实调研走访时充分肯定“朝实60条”,朝阳区也在同年召开“朝实60条”经验推广会。如今,学校还将60条经验以文化建设的形式输出,把经验复制移植到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和湖南湘西十八洞小学,在当地广受赞誉。

再如农村校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平房分校。近年来,该校在人文环境创建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求古朴典雅,重文化品味”的教育理念,确定了“环境改善心情,文化滋养心灵”的育人目标。围绕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在编美德剧《风雪路人情》时,将自己的爱心融入剧本,体会人间的温暖;在演出《邻里之间讲美德》时,明白了和睦相处的快乐;在制作摘抄卡时,将自己对经典文章的深刻理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今的校园,追跑打闹的学生少了,静心读书的学生多了;大声喧哗的学生少了,说文明用语的学生多了;课上走神的学生少了,专心学习的学生多了;同学之间争吵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

第三阶段:设立学校文化节 打造一校一品牌

“十三五”期间,在继续巩固硬件文化建设的同时,朝阳区开启了软件文化建设,即从注重环境文化过渡到重点关注育人文化的建设阶段,据此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学校文化建设格局。

2016年4月,根据朝阳区“十三五”整体规划及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按照区教工委、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朝阳区教育系统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意见》的精神和要求,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全区学校文化节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旨在提炼文化精神、展示文化特色、凝聚师生合力,推进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和育人质量提高,不断总结、探索、丰富、深化和拓展学校文化,精心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品牌,努力实现“一校一名片,一校一品牌”的建设目标。

从2016年至今,朝阳区学校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其中2018年的主题“致敬时代 成风化人”以改革开放40年和朝阳区建区60年为背景;2019年的主题“厚植爱国情怀 深耕文化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为依托;2020年的主题“彰显文化育人 涵养家国情怀”让学校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开展,借助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变化,将文化内涵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

同时,全区依托学校文化节开展了“文化节十佳活动评选”和“学校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品牌项目又分为“文化建设金牌项目”和“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到目前为止,已评选出40个“十佳文化节活动”、实现了“十三五”期间评选出100个“学校文化特色品牌项目”的目标。这些具有朝阳自身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文化特色项目已经成为朝阳学校文化建设的名片,在全区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区学校更加关注学校文化、重视学校文化,从而更好地建设学校文化,带动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向深层次、更好的方面发展。

比如北京中学认为,文化建设首先是一种精神,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他们把校训定义为“世界因我更美好”,这是一种价值理念。其次,他们把文化看成是生活方式,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和“乐在其中”的人生观,把学生人格目标定位为“人人有乐”,以此带动“信任、发现、支持、引导”的教风和学风,倡导信任的文化,变规定为约定。

再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多年来从四个方面深耕教师文化,引领学生成长。一是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梳理出教师们认同的文化内涵,主张乐观、豁达、积极有为的教师文化;二是建立一个让教师能够践行的价值标准,从学校办学历史中提炼出8条作为教师的主流文化;三是建设教师文化推进的载体,比如,如何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如何引导教师在展示中体现自我的成就等等,让老师能够在活动、学习平台锻炼中去认同、去践行;四是固化优秀教师的人和事,以形成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第一届评选时,我们主要围绕的是理念文化、育人文化、教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从第三批评选开始,增加了“管理文化”,继续扩大和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第四阶段:“理想教育文化”引领区域教育再攀高峰

作为覆盖500余所学校、惠及师生20余万人的重大战略,学校文化建设为朝阳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凝聚朝阳师生心血和智慧的自有学校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朝阳区将十余年探索的经验,梳理、提炼,形成了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经验体系。

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推进教育与文化相融,必须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破题”切入点,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属性是“育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与这样的高要求有不合拍的地方。比如嘴里讲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而实际上“一切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学生的人格教育明显弱化。这种怪现象不仅发生在城镇学校和家庭,也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家庭。在以成绩为中心的前提下,父母大包大揽,城区孩子不参加家务劳动、社区活动,农村孩子也不参与农事,家长嫌他们“帮忙添乱”。在基础教育学校中,只要“德”没有硬伤,成绩是评价学生“好”或“更好”的唯一标准。另外,学校虽没有明确规定,但事实上把学科按升学考试划分为“主科”和“副科”……学生人格教育的不足,必然导致生存能力下降,不可持续发展,将来也难有担当作为。

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冷静思考和剖析,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转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文化,把学生从“知识的容器”中解放出来,通过把学生请到“戏剧舞台的中央”,借助课堂改革,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培养人格,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人格精神的共生,变被动成长为主动生长,彻底告别“装载式”成长。与此相适应,需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支撑的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对此,在朝阳区,我们把这一要求细化为构建“理想教育文化”,并把它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第四阶段的工作重点。

我们认为,构建“理想教育文化”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同时,构建“理想教育文化”也是北京市城市战略定位和朝阳区作为中心城区的职责分工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北京正式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作为中心城区之一的朝阳区,承载着首都“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等“三化”工作。此外,构建“理想教育文化”还是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由外在向内涵发展的自身需要。

为什么是“理想教育文化”而不是别的文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是,“理想教育文化”是关于生命个性生长的全过程,以追求人类和个体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文化,更是具体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化,包括社会、学校、个体三个范畴。“理想教育文化”模型概括为“12366”框架体系:“1”是一个价值观,即培养出具备“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最佳公民”这一终极目标;“2”是两个方法论,即“理想教师教学方法论”和“理想个体生长方法论”;“3”是三个落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学生成长核心素养的落地和“减负”的真正落地。后面两个“6”是指12个策略,包括6个认知层面的策略和6个非认知层面的策略。

为落实“理想教育文化”这一理念,朝阳区教育系统于2018年开始了新的探索:选取10所理想教育文化实践基地校,以学校文化节和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施了“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计划。同时,朝阳区同步推进诊断式督导促进高中学校改进与提升实践研究、基于诊断式督导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下的教学(教育)实践研究等课题。在“理想教育文化”的引领下,基地校的师生在课上课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科学的精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创新、求知的能力;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明显改变,敢于质疑、实践,独立思考意识增强,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基于此,我们把理想教育文化样态描述为“合作对话式教育”,即师生采取“对话”的方式,就某个(类)问题进行探讨,如与实验对话、与文本对话等,以此建立或完善共同体成员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希望将来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新风向。

综合上述分享,朝阳区下一阶段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建设、发展、选择、创造先进的、特色的教育文化,通过学校文化节的载体形成本校的“理想教育文化”。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关系到一个学生个人的发展成才,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近些年来,朝阳区对学校文化、教育文化、理想教育文化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深切感受到,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任重道远、责任艰巨。愿我们不忘教育的初心,携起手来,加强沟通,共同探索学校文化建设,共攀教育高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学校 文化 教育 文化建设 朝阳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