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能为乡亲们脱贫做点事,我高兴……”

2020年12月03日 10:59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有一位乡村医生陈国厂,他既富有又清贫,既慷慨又抠门。在治病救人之余,他热心公益、帮助邻里。他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中国公益先锋人物等一系列荣誉,他说——“能为乡亲们脱贫做点事,我高兴……”

陈国厂正在给老人看病

陈国厂正在给老人看病

一个只知道做好事的“痴人”

“这县城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当然是‘好人一条街’了!”11月24日,初冬的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由于下雨,气温骤降,记者却被县城谢安路好人一条街的这段公益短片温暖了一下。

太康县的人们总爱对外地朋友半开玩笑地介绍:“我们县里‘盛产’好人!”这并不是瞎说。截至去年年底,太康县已有62人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数量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名。

太康县政协委员、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村医陈国厂就是当地知名的“中国好人”之一。

除了是一名村医,陈国厂还是一名民营企业家,所以他是经济界别的县政协委员。

但他在这个界别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企业家们大多西装笔挺,而他脚下的鞋不知穿了多少年,脚趾似乎马上要钻了出来。

说他是企业家,又似乎当之无愧,因为他在2013年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养猪场,2018年,他把养猪赚来的600万元全部用来建造医养院。

如今,医养院成了太康县的一块“金字招牌”,这里住着200位周边乡镇失能、半失能和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

11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这座共有四层大楼的医养院,只见楼内装有电梯,门诊大厅、超声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呼叫系统、视频对话系统、入住老人定位系统一应俱全。除此之外,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也一样不落,房间里还有空调、电视、热水器等生活设施。

让记者震惊的是,医养院刚投入使用不久,陈国厂又做出一个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决定:把医养院捐给国家。

“办养猪场时,党和政府帮了我很多,我觉得政府能更好地利用医养院帮助特困群众脱贫。能为乡亲们脱贫做点事,捐再多我也高兴。”陈国厂说得很平静,但在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只知道做好事的“痴人”。

而当时抱怨声最多的,是陈国厂的家人。

和宽敞明亮的医养院相比,他的家却像他脚下的鞋一样,显得寒酸了很多。几间平房因房顶漏雨,室内墙壁上出现多处发霉痕迹。为了防止漏雨,他在房顶覆盖了一层塑料布。家里最值钱的电器是冰箱,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看了几十年,至今还没安空调。

“贫困户也看上彩电、吹上空调了呀。”儿子陈恒常这样向陈国厂抱怨。

大学毕业后,陈恒想在郑州买房。但陈国厂对儿子说:“有钱自己买,没钱就回来。”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俩的关系几近冰点。后来,一位老人的离世才彻底解开陈国厂父子俩的心结。

2018年,88岁的杨玉兰在弥留之际,把陈国厂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一方手帕,里面包着900元钱,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你就吃个亏当我儿一次。我死了不能再麻烦党和政府,这钱你帮我办了丧事以后,给自己买双鞋吧。”老人走了,陈国厂一边流着泪,一边为老人净身、穿寿衣、入殓。

这一幕,陈恒全看在眼里。“那一瞬间突然就什么都理解了。”陈恒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如今他就在村里的医养院工作,几乎成了“复刻”版的父亲。

不久后,儿媳妇也加入了养老助老的队伍。

现在,医养院几乎也成了陈国厂的家,除了村医室,他往医养院跑得最多。

现在,医养院几乎也成了陈国厂的家,除了村医室,他往医养院跑得最多。

“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句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印在陈国厂脑海里的,现在回忆起来,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

父亲陈俊忠是陈国厂心中的山。今年77岁的陈俊忠一生行医,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善人”。陈国厂7岁那年,跟着父亲跑了5里路出诊。看完病,父亲收拾东西正要出门,他小声提醒:“爸,你忘要钱了。”父亲走出老远才说:“你没看他家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你记住,对自己抠一点,别人看不到;对别人大方点,人人都能看到。”

“父亲把这种精神传给了我,我当然也要继续传给我的孩子,这比给他们留多少钱都珍贵和有意义得多。”陈国厂说。

陈国厂已经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好事的。

在记者一再追问之下,他回忆说:“至少应该是从2003年非典那会儿开始吧。”当时不知道从哪听说白萝卜有抗击非典的作用,朴实的陈国厂立即把自己种的25万斤白萝卜,全部无偿捐献了出去。

从那时开始,陈国厂做好事就一发不可收拾。

在高贤乡汪庄村村北,有条东西走向的小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国厂便民桥”,这是村民们为了表示对陈国厂的一片感激之情。“那时候老桥因年久失修,桥体断裂,车也不能过,我就花钱雇人把桥整修了一下。”陈国厂回忆。

“那个时候家里人就对我有很多的不理解。”陈国厂说得有些哽咽,但他在助人为乐这件事上特别执拗,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现在的我,更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把乡亲的事放心上是党员该做的。”

随着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和老人被留守在村中。陈国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4年,他主动腾出自家的老宅,成立了困难群体服务站,义务照顾全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到医养院成立,服务站曾经照顾过的孤寡老人有40多人。

“我总觉得帮助的人太少太少了,我需要更多的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2013年,陈国厂看准时机建起了一家养猪场,几经波折,精心打理的猪场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那时候,陈国厂白天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送医送药,晚上又要赶去养猪场照顾猪崽。“忙碌但有奔头,我办养猪场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赚的钱花在哪。”

养猪场开始盈利后,2015年,他开始与周边村百余家贫困户对接,给每家免费发放母猪,并派技术人员上门跟踪指导。当年,养猪场对接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65岁的贫困户胡发泉让陈国厂印象深刻。“他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孩子也因病去世,但他勤劳刻苦,愣是靠着我们发放的两头母猪,让死气沉沉的家有了盼头。”陈国厂说,现在胡发泉家里的两头母猪已经产下40多头猪崽,每年能卖10余万元。

说起陈国厂,很多曾经的贫困户都很感恩,笑着说他是“最会养猪的村医”。“当初办养猪场只想着赚了的钱能帮人,没想到踩上了产业扶贫的点,让更多乡亲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陈国厂高兴地说。

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

今年5月,医养院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74岁的李泽志与跟他同岁、同院的陈奶奶结婚了。医养院成了李泽志的“家”,婚礼上,他很高兴,不住地喊着陈国厂的名字,要给他敬酒。

接过李泽志老两口的酒,这个粗犷的豫东汉子突然哽咽了。他说:“大爷大娘,看着你们高兴,我这辈子都高兴啊!”说罢一饮而尽。养老院上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医养院老人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得并不容易。

2018年,一场猪瘟使原本利润可观的养猪场遭受重创。“县里承担了工作人员基本工资,但每月需要用养猪场的利润补贴4万元,才能让医养院正常运转下去。”陈国厂压力陡增。

最难的时候,陈国厂申请了银行贷款。全院职工也一起想办法:开个生活超市,每月盈利3000多元;引进襄城县老浆豆腐,畅销16个乡镇,每月盈利3万多元;院里做的手工馒头,3个乡抢着要,每月赚回1万多元。

养老院总算维持住了,陈国厂白头发更多了,手也更粗糙了。

猪瘟慢慢过去,陈国厂的养猪场逐渐恢复生机。

现在,医养院几乎也成了陈国厂的家,除了村医室,他往医养院跑得最多。“养猪场现在有专人打理,我很少过去。”陈国厂说。

一说起老人,陈国厂总有说不完的话。和记者聊着聊着,他拿起手机翻找老人的照片,这手机是他去年花了600多元钱买的,这之前他用的还是一部老人机。“没办法,大家现在都用微信了,不换手机好多人都找不到了。”陈国厂说。

说起未来的计划,陈国厂告诉记者,这两年养猪场又赚了些钱,他正筹划为村里留守老人建一所像样的养老院。聊着聊着,他激动地站起来,指向了医养院大门两侧木板上刻着的烫金大字: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

“是共产党员就得干这两件事,这也是我一生的目标。”陈国厂笃定地说。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陈国厂 脱贫攻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