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十三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任风云变幻 气象服务如影随形

2020年12月10日 09:37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想自驾出行,点开App即可获知沿途天气和景点信息;想晚上去看星星,可打开手机查看各地的观星指数;春季可查询花粉浓度预报;秋季可查空气质量……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气象服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气象保障。全国1185个贫困乡镇实现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7.3%。

自动气象站总数

达到68762个

“随着四川省5793个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成功上传,在刚刚过去的11月,我国约4万个乡镇实现自动气象站全覆盖,累计建成68762个自动气象站。”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郑江平表示。

据介绍,自动气象站是监测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是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9年我国第一个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自动气象站的全天候精密监测,为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提供了坚实支撑。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地面自动观测站网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综合气象观测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自动气象站的背后离不开先进的气象观测系统。

记者从发布会上还了解到,5年来,全国新增组网运行新一代天气雷达36部,正式业务运行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总数达216个。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观测频次提高4倍到8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提高。

不得不提的还有“风云家族”。

“十三五”期间,风云四号A星、风云三号D星、风云二号H星先后加入风云气象卫星“大家族”,形成“多星在轨、组网观测、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气象卫星监测“天网”,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稳定运行,为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个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30个国家建成风云卫星数据直收站,29个国家注册成为风云卫星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用户。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达到87.3%

“8月16日南海开渔,我们在船载终端上看到,台风‘海高斯’17日进入南海,当即决定避风不出海。”在海南,出海渔民可直观查看周边灾害性天气影响海区。琼海渔05176号船长李奋口中的船载终端,正是气象部门为海南大中型渔船升级的北斗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

为出海渔民提供贴心的气象信息是近年来气象部门聚焦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缩影。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气象部门建成国、省、市、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横向汇集16个部门76类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1分钟内到达受影响地区应急责任人、3分钟内覆盖应急联动部门、10分钟内有效覆盖公众和社会媒体。

记者在浙江嘉善采访时,当地气象部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今年6月份,2020年江南民歌节在嘉善姚庄镇举行。当时吴江气象局通知我们,有强对流天气从西向东发展,正进入嘉善境内。我们即刻密切观察监测数据,并根据监测结果向主办方建议提前结束。主办方听取了我们建议,晚会散场十分钟,大雨就下来了。”嘉善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窥一斑可见全豹。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小到65公里,稳居国际先进行列;PM2.5、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时效提高到15天;对拉尼娜、厄尔尼诺等气候事件的预测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天气预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243个城市。

全国预警信息立体传播网络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公众覆盖率达87.3%。开展基于5G通信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试点工作,发布正确率提升至99.98%。

截至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3.4%下降至0.6%,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夯实。

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达到91.9分

“可别小看这天气服务,对于我们农民来说,作用大着呢。”王建林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的种粮大户,“每年5月份,小麦收割前后要尤其关注,一定要在雨季来之前收割完毕,不然损失可大了。”

王建林还告诉记者,“多年前因为忽视了气象预报,错过了收割小麦的最佳时机,连着多天下雨,眼看着小麦在地里发了霉,当年损失惨重。”

但让王建林安心的是,以后这种情况应该是不会发生了。

原来,为更好地助力北联村“互联网+现代农业”,吴江区气象局多年来持续深耕开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先后在北联村设置了气象自动站、气象显示大屏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栏等气象设施,对北联村农田气象变化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通过显示大屏对灾害性天气提前预报预警,并提醒农户及时采取防御措施,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中的气象为农服务管理水平,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精准施策,赋能特色农业。中国气象局还提出“特优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两批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服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除了出行、农业,气象部门还能提供哪些服务?

据介绍,近年来,气象部门从优化服务供给向满足应用需求延伸,从传统的农业、水文、交通、能源、旅游等行业,向海洋、城市运行、环境、公共卫生、物流、保险等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到上百个行业,服务范围覆盖亿万用户。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花粉过敏这一民生领域的“小烦恼”,被气象工作者细心捕捉。气象与医疗部门合作开展花粉浓度预报,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掌握未来24小时花粉浓度等级预报及相关提示信息,让科学应对过敏性鼻炎有所参考。

浙江气象部门推出了涵盖公路、内河、海上的气象安全导航服务,基于用户位置和需求实时推送个性化提醒信息;南京气象部门联合园林部门开展柳絮精细化预报服务,让市民可随时掌握全市54条重点道路的飘絮状况,合理安排出行;在北京,公众可通过“休闲天气”快捷查询景点天气预报和实况,实现特色休闲指数私人订制。

这5年,全国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2019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1.9分,创历史新高。

编辑:秦云

关键词:气象服务 十三五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