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婺源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地方特色,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2020年12月11日 10:46  |  作者:蓝曦瑶  |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最好的写照。

1999年,李坑村凭借着粉墙青瓦、马头墙、石桥流水,创出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昔日偏僻冷清的村落变成无人不晓的乡村旅游网红地。但有谁知道,这座景色宜人、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也曾有“李坑之困”——旅游的火热出现了诸多环境问题,生活污水倒入养生河、景区卫生脏乱差、有人开发没人治理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直至2017年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A级景区复评拉响了警报,李坑景区面临双“摘牌”风险。

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好旅游路?这个难题困扰着景区的发展。李坑村民自发成立村民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治的形式管理村庄的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民生工程、景区分红等事。村规民约22条内容,从养生河管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到“杀猪封河”等,每一条都精准发力、切中要害,推动了村庄治理,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7月3日,因连续下雨涨大水,垃圾桶里雨水较多,桶太重了,王某直接把垃圾和水一起倒河里了,对其作出罚款500元的处罚,希望村民引以为戒。”一张署名为“李坑村委会”的白色通告贴在李坑申明亭的曝光台一栏中,警醒了广大村民。

李坑的生态环保理念辐射婺源。如今,全县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显著提高,私搭乱建、随意倾倒垃圾的少了,往河里倒污水的也少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烟雨江南画卷。现在的婺源处处有景、移步换景,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

“我们投入6亿元进行村落保护与开发,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栽种红豆杉防白蚁,从外地购买古树苗木丰富生态资源,提升景区颜值。同时发动百姓复原晒秋场景,举办晒秋节、培训创意晒秋、 建设‘晒秋产品’等,篁岭的‘晒秋’文化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 篁岭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向阳说。

在篁岭,每年夏秋交替,房前屋后成了竹晒匾的世界,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春晒竹笋、蕨菜,秋晒红辣椒、皇菊,夏晒茄干果蔬,冬晒腊肉等。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建筑配合着晒匾里的“五彩缤纷”,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2014年,“篁岭晒秋”景观符号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

“10年前,篁岭种植稻子一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现在我在篁岭开了家小店,一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篁岭村民曹石泉说。

篁岭依托生态,打造特色,开创的“篁岭模式”引得游人如织,带富了村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资产性收益,本地就业实现劳务性收益,家门口创业实现创造性收益。篁岭由生存型的“自然村”,升级为消费型和发展型的“商业镇”,通过村民的就业、创业、兴业,实现了农村经济的产业融动,彻底“挪穷窝”“拔穷根”。

婺源顺利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真正将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

编辑:秦云

关键词:生态环境 婺源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