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正确理解“双循环”应把握“双”与“循环”的深刻含义

2020年12月15日 09:39  |  作者:新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如何正确理解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笔者认为,应把握“双”与“循环”的深刻含义。以超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卡点,建立强大内循环,随之推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达到双循环。单独强调“内循环”,是有偏颇的。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这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下一步,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全面小康跨入基本现代化,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打造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需要更加顺畅的内外大循环。

中国市场仍将是开放的世界市场

畅通国内市场,以内循环吸引外循环,这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往我们有“中国制造”“中国基建”“中国电商”,新格局之下,我们还需要“中国市场”。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打造“中国市场”,使中国从“世界工厂”逐步成为“世界市场”。未来的世界工厂有可能是分散的,比如墨西哥、越南、印度等,但能成为世界市场,或许只有中国。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中国有14亿人口,4亿中产,内需市场与美国相当,潜力甚至超过美国。建设世界市场,一个必要的前提是更高水平、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

2020年11月15日,亚太十五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有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全球带动作用正在显现。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市场,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近些年,一批高层次开放、高水平服务的产业园区正在成长,工业体系完整的规模效应正在转换为聚集效应,极大提升了中国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20多个自由贸易区(港)在全国铺开。一批开放高地的试点经验将在各地得到复制推广。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等贸易投资平台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制度性开放是产业链重构的制高点

当前,全球化面临着规则重构的新问题,全世界也正处在新一轮数字经济推动的全球化前夕。由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新一代技术主导的全球化,可以称作超级全球化。我们正面临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数字化。

数字技术革命处于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切皆终端,无处不入口。天地乃数据,万物可互联。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在全球首屈一指,由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组成的产业互联网,有可能导致新的产业革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现代化。科技、商业与社会的创新,也必然要求制度与规则的创新。

中国在此轮全球化中已经走在前列,我们还希望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建立起数字全球化时代新的规则。

以开放的营商环境增强产业链韧性

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和投资逆势增长。原因何在?除了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各国对中进口猛增以外,也与中国放宽外商投资领域、缩减负面清单有关。2020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为外商在华利益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今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指出,“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还有许多空间。现在有一种说法,我们开始主动改革了,以开放倒逼改革已经结束了。实际上,要建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内资的促进作用更大。比如说,有外商投资法,未来要建设一个国际化平等化的营商环境,也应该有内商投资法,使国内民营经济也能够得到普惠待遇。

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最终还得靠各类大中小企业承载。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的创造性不断迸发出来,这是提高产业链水平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要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包容民营企业的创新,为企业家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环境。

只有发挥好对内对外政策组合效应,外资和内资协调、进口与出口并重,才能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才能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国际化平等化开放的转变,形成强劲和有韧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作者系中制智库理事长)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 双循环 开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