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法治纵横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专家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2020年12月15日 15:36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重要内容。印发《纲要》的背景是什么?《纲要》的意义有哪些?法治社会建设如何布局?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请他们从不同角度谈对《纲要》的理解。

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尤其迫切和艰巨

卓泽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如果将三者的历史进程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尤其迫切。

法治国家的提出在我国是相对最早的。1902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就提出了“法治国”概念,将其定义为“以法为治之国也”,从而开启了中国法治国家理论的先河,也成为中国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梦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发展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国家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建设法治政府是在改革开放中,启动了依法行政之后进而提出的政府法治化发展目标。随着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逐步成为现实追求和重要目标。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在国家公权力体系中政府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推进政府的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是公权力法治化中最宏大的工程。

相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相对较晚提出的概念和目标。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法治社会建设确定了宏伟目标:“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相对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因而加快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更为迫切。

如果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加以比较,我们会清晰地认识到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首先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依赖普遍的社会成员参与。法治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法治化,社会成员是形形色色的。在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建设法治社会,是史无前例的,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法治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社保等各个方面,甚至社会道德、习俗、宗教、行业规章、社团章程、乡规民约、社区公约等。法治社会范围的极大广泛性,使其建设任务更为艰巨。

再次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社会法治文化。法治社会建设是以理性的社会法治文化作为观念基础的。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是否具备及其高低,严重制约着法治发展。

最后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有赖于广泛的社会行为自觉。法治建设事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业,也是共同的自觉行动。自觉地尊崇法治、服从法律、依法办事是对公民、法人行为的基本要求,自觉行为是法治社会发展中最强大的推动力量。

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治社会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社会建设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增强法治观念不仅仅是执政党、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的事,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着眼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理解民法典在社会建设领域“固基础,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加强疫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进一步完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扶贫、慈善、社会救助等领域和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增强社会安全感,完善平安中国建设的协调机制、责任分担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要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要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律师在调解中的作用,支持仲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着眼于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民守法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互衔接、相互适应。要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畅通公众参与重大公共政策的渠道;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做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要健全企业、职工、行业协会、商会在重大公共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机制;要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加强人权司法保护,加大涉民生案件的查办力度;要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覆盖城乡、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

布局了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四大方面、五大举措

王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在实践中,法治社会建设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边界何在,三者如何一体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近日《纲要》针对法治社会建设实践中的难点和问题,描绘了从法治观念培育到诚信守法行为选择,从指导思想到工作举措的法治社会建设总布局。

《纲要》首次定义了“法治社会”,以“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4+2定义模式清晰描绘了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远景目标。同时,也厘清了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之间的边界。

《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前阶段法治社会建设现实的基础上,布局了现阶段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四大方面、五大举措。现阶段法治社会建设的四大方面是指法治观念、社会规范、权利保护和社会治理法治化;五大举措是指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加强权利保护、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和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加强组织保障。

《纲要》将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作为重中之重,将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普法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作为工作着力点。针对法治社会建设领域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尚不健全,社会重要领域立法仍有缺失的紧迫现实问题,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

《纲要》将保障人民权利明确为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确立为基本原则,并创造性地将“加强权利保护”作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一。针对司法领域还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纲要》提出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突出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其他各种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裁处矛盾纠纷的作用。

人民始终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为此,《纲要》提出,依靠人民的法治社会建设,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立法,把立法过程变成凝结法治共识,宣传法律法规的过程。《纲要》还非常强调社会自律机制的作用。它要求,加强村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和经济、社会组织章程等自律性社会规范在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独特效能,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

编辑:何方

关键词:法治 建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