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聚焦

老窝村不再是“穷窝”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打造高原产业扶贫基地纪实

2021年01月04日 15:40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210104002-zx5

老窝镇老窝村柑橘扶贫合作社成立现场,1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拿到了合作社股权证。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国所有贫困县“清零”,脱贫攻坚如期完成。中国的脱贫事业在世界减贫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直过、宗教、山区、贫困”为一体,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和关怀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怒江州泸水市是云南省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近日,记者深入到泸水市的一个边远村落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到大山深处的人们怎样摆脱贫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从偏远乡村到美丽田园,从乱石山岗到沃柑飘香。近两年时间,对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的685户村民而言,真的是太重要了:一是终于摘去戴了千百年的贫困帽;二是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在各级政府、科研扶贫干部、企业等群策群力的帮扶下,在老窝村民自身努力下,老窝村的石头山变身300多亩的柑橘果园,为老窝村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这些变化,对老窝村民来说,是做梦也没敢想的。

老窝村的“领头羊”遭遇产业之困

一年多前,老窝村党总支书记左雪锋面前的沃柑果园还是一片荒凉的石头山。

老窝村位于横断山脉南端的云南省西部的纵谷区,地处偏僻,群峰林立,村里几乎没有完整的大片土地,全部零碎地分散在高山峡谷之间。人均耕地仅有1亩,且土壤偏酸。

左雪锋1999年从部队退伍后,在泸水市周边做运输生意,经过多年打拼,成为两三家企业的负责人。生活已很富足的他每次回到贫困依旧的村里,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过江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是脱贫攻坚前怒江州的真实写照,老窝村也不例外。出行基本没路,靠的是手脚并用及马匹。全村建档立卡户132户492人,占比近20%。说起老窝村贫困户几年前的状况,“一口锅、一床被子、一身破衣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一年的收入可能不足城市人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那年,老窝村又发生了村民得急病、因山中无路耽误送医而撒手人寰的事,这对左雪锋触动很大,他自掏腰包召集村民把村内主要道路修好。左雪锋的责任担当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13年,年仅35岁、从没当过村干部的左雪锋经村支部党员大会选举,成为村党总支书记。

村民们期待左雪锋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左雪锋也想为村民做些实事,就先后带领村民种蔬菜、种核桃等,但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接连的失败让一心想改变村子贫穷落后面貌的左雪锋很受打击。

2019年2月,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博士李进学按照省委统一安排,来到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得知消息后,左雪锋非常高兴。

左雪锋起初只是听说李博士在果树种植方面很厉害,但这样的农业技术真能让老窝村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左雪锋心里没底。

科技扶贫+新农人机制为老窝村插上腾飞翅膀

1981年出生的李进学是位农业专家,主要从事柑橘、百香果等云南高原特色水果的研究。他发现老窝村日温差大、积温高、光照强,非常适合种植熟期错季的特色柑橘,但当地村民的种植方法很原始,有的种苗带毒,有的缺乏科学修剪,病虫害还很严重,不换品种,不改进种植管理技术,村民再怎么努力,也种不出好果子。

李进学期望带着村民一起种,可难度和复杂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龚师傅家的沃柑地里,李进学刚要对果树进行修剪,村民就急了,“这树好几年才长这么大,怎么就要剪掉呢?”李进学跟他讲道理,奈何村民们听不懂,也不理解,穷怕了的村民认为李进学“指导一下就走”,不能信他;李进学跟村民讲,保守测算2年后果树就可挂果,3年亩产可达4000斤,村民们一听乐了,“吹牛吧”!李进学希望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实现规模化种植。可多年的高山生活让村民们认为土地就是命根子,让他们交出土地,行不通……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李进学明白,要想让村民信任他,就必须找一个带头人做出表率来。他将目光投向了左雪锋。

左雪锋非常犹豫,之前从来不知道种沃柑还要用挖掘机起垄,要引进薄膜、滴灌设备,还有,需要40万元的启动资金……

左雪锋考虑再三后决定凑钱也要一试,“作为老窝村的总支书记,我有责任帮全村找一条致富路子。”2019年5月,左雪锋在李进学的指导下种植了30亩沃柑。在橘园建设过程中,左雪锋像个小学生一样,跟着李进学从最基础的农业技术学起,剪枝、护根、识别病虫害等。

几个月后,左雪锋的“冒险”有了回报,田里的沃柑像喝了牛奶一样,几个月就长得快赶上种2、3年的了。

左雪锋跟村两委干部趁机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成立合作社,改变以往“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受益主体的“新农商机制”。这种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把“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前6年的利润分配方案按照2:4:2:2,即20%作为新农人的业绩激励、40%归建档立卡户、20%用于支持村集体公共事务发展、20%留存合作社再发展。6年之后,集体经济壮大,再惠及全部村民。

各方助力将现代化橘园搬进高山峡谷

有了沃柑种植示范者,村民的顾虑打消了,李进学及他的团队工作人员更加忙碌,过上了“五加二”“白加黑”的生活。从开挖田垅到种果苗,从病虫防治到浇水施肥,从叶片生长到树干形成,每件事情李进学他们都要手把手地教。

30亩的效益对于全村来说是杯水车薪,想扩大规模就必须争取资金,可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拿不出每户1.7万元的股金的。

恰好这时,拼多多扶贫助农工作小组来到泸水市。在云南省扶贫办帮扶协作处副处长、省委下派怒江州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泸水工作组组长谭建萍、队员李进学的牵线搭桥和多方协调下,2019年8月,拼多多联合云南省农科院柑橘创新团队,与泸水市老窝镇政府签下了合作设立扶贫示范项目,无偿为老窝村1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出资225万元。之后,又投入124万元帮助老窝村引入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的智能滴灌系统,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测控系统。

滴灌系统建成后,果园里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将果树所需的水、肥精准送到每棵树下;多旋翼的植保无人机配备有精准变量施药控制器,实现精准施药;村民们操作鼠标或手机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过去传统灌溉半个月才能完成的浇水、施肥工作。

怒江峡谷的“荒凉果园”一跃成为现代化果园。

老窝村的土地宝贵,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李进学他们决定跟石头抢地,在石头山上“刨食”。石头间只要有巴掌大的一块地,他就要种上沃柑苗。如此,李进学还觉得不够,又让柑橘团队带领村民开展橘园套种菊花。盛开的菊花让果园成了“菊海”,附近群众纷纷前来旅游打卡,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还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把科技论文写在峡谷两岸

目前,老窝村开启了前6年利益分配覆盖全部建档立卡户,6年后再惠及全村群众的产业扶贫之路。未来该模式将融入脱贫致富、乡村治理、人居环境、子女教育等的利润分配新机制,这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合作社成立大会现场,村民拿到了各自的股权证。村民刘和平的股权证里,股东出资额一栏写着人民币17046元整,股金出资方式为现金,出资日期为2019年8月6日。

28岁的刘和平有13亩地,以前主要种玉米,年收入大概5000元左右,除去农药、化肥等成本,纯收入也就1000多元。柑橘园项目开始后,不懂任何柑橘知识的他作为第一批人员加入了合作社,跟着李进学团队慢慢学会了使用滴灌设备、无人机洒药、剪枝、栽种等园艺。如今,刘和平已成为合作社技术骨干,负责300多亩柑橘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刘和平算了算现在的家庭收入,土地流转费用一年为1万多元,他和父亲在合作社上班,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母亲在泸水市打工。家里还养了两头牛,值3万元左右,还有猪……“之前打零工得来回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样更好!”刘和平很是满意。

对于老窝村的未来,左雪锋信心十足,“现在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政策、条件都这么好,从部门到企业都在全力帮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干好。”

李进学的气势更足,“我们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科技论文写在怒江峡谷的两岸。”

“怒江,缺条件,不缺精神、不缺斗志”,进入泸水市区的入口处的横匾上,这几个大字在太阳照射下正熠熠闪光,相信老窝村的未来更加美好!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老窝 村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