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聚焦

“我进厂那年,全家就脱贫了!”

——红水河边看脱贫系列报道之一

2021年01月29日 09:03  |  作者:吴志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徐林妹在指导生产线员工(72770)-20210129085526_爱奇艺

徐林妹(左一)在指导生产线员工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是“十三五”期间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万人,排全国第3位,贫困发生率10.5%;有5379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2016—2019年,全区累计实现4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5%下降到0.6%。去年12月22日-28日,本报记者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联的同志前往广西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南丹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实地考察了广西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情况,喜看红水河边的民营企业与贫困群众携手共奔小康。

红水河蜿蜒穿过广西境内,被誉为广西的母亲河。虽然叫红水河,其实只是在涨水期泛红,大多数的时候,红水河恰如翡翠一般澄碧,与两岸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相应成景。虽然俨然世外桃源,然而,也正因为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条件,那里就是典型的“美丽的贫困”,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是“十三五”期间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山险、自然灾害多、地薄、交通不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是广西大山深处最常见的情况。为了谋生,许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孩子、生病的家人、年纪过大的老人就留守在山里。如果在外的打工人不幸出一点伤病,那么,那个靠打工收入支撑的家庭就极有可能迅速返贫。

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是贫困地区农村的一种无奈。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这样的无奈正在发生变化,许多农村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工商资本走进农村,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农村的打工人就近在家门口就业,一切,都活泛了起来。

多做工,少吵架

22日下午,我们走进马山县苏博工业园区广西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这个企业的落户,直接为当地创造了900多个工作岗位。

成立于2016年底的广西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来自宁波,给华为、小米、三星等做配套的手机数据线。在这方面,体量可以排到全球第三。

因为要打欧美市场,为了应对贸易壁垒,博禄德利用越南的有利条件在越南设厂。“那里只是加工,没有配套的产业链,还需要我们国内的来配套。”广西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静说。

马山县是博禄德看好的产业链配套点。在胡静看来,那里产业配套半径合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虽然马山在当时还是贫困县,但如果企业谋求上市的话,在马山倒是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支持。

企业对马山定位比较高,计划把宁波的总部迁移到马山,去年,企业就实现了总部的理论迁移。总之是大干一场的态势。

博禄德把国内的产业链也招到马山。亚大科技是博禄德的上游企业,2019年5月,亚大科技与马山县签约入驻园区,产值已经做到了超亿元。

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下,当地政府把博禄德安置在距离移民搬迁点很近的苏博工业园,也给予博禄德等企业很大的支持。例如招工,胡静说,政府宣传都入了村,企业不愁人手。目前,企业99%是本地员工,其中大约有建档立卡户240户。

胡静还介绍说,因为行业的特点,企业分段作业,其实只要识字、手脚灵活,通过企业成熟的培训体系,3天就可以上岗,农村人力资源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的保底工资在2700元左右,按计件算,一般可以拿到3000多元,技术含量高的,最高能有7000-8000元。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企业受到的冲击小,招工反而容易。“去不了广东打工,有人就会权衡得失,在家门口就业,也是一个好办法。”胡静说。

相对于广东地区的高工资,马山这里的工资收入算不了什么。然而,往返粤桂的路费、工作和生活的花销都不小,干一年下来,其实在马山就业更划算。

40岁的徐林妹,马山县周鹿镇南邦村人,初中文化,是生产线上的组长。徐林妹是两度进厂,现在,她在厂子里安稳了下来。

以前,徐林妹夫妻一直在广东打工,因为孩子、老人的原因,2017年徐林妹回乡进入博禄德。她说,当时厂里只有几十个人,没多久,因为家里出了点状况,她不得已辞职。2018年,徐林妹又进了厂。“最初,我是一般员工,二次进厂,因为有行业经验,我竞争了管理岗位。” 徐林妹看上去十分沉稳,谈吐颇有条理。

现在,徐林妹的工资大约有三四千元。因为是贫困县,徐林妹两个孩子上学的吃饭、住宿基本不花钱。“厂里还包两餐。我进厂那年,全家就脱贫了!”徐林妹高兴地说。

不用再来回奔波外出打工,徐林妹说,要更加努力工作,不能丢了工作。“我希望家里人健康,小孩子听话一点,读书好一点,老人没大病。”

“多做工,少吵架。”徐林妹最后补充了一句。我们猜,或许因为打工,家庭里闹过矛盾。徐林妹对记者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我们猜对了。

挣够钱供孩子读大学

大化县36岁的韦淋江是因为老父亲病重而回乡的。之前,他也跟徐林妹一样到广东打工养家。

24日的早晨,阳光明媚,在大化县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一期)农民工创业园大化铭顺防护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缝纫机的嗡嗡声里,偶尔夹着尖锐的电钻声。原来,公司才新搬进新厂房不久,还在装修办公区,但生产线并没有停工。记者见到在那里工作的韦淋江。

初中毕业的韦淋江黑黑瘦瘦的,不太爱说话,是两个孩子的父亲。19岁时,他就在广东的电子厂打工。

“老家很‘山’(就是山沟沟的意思),家里有七八分地种玉米。我们搬到了达吽小镇,新房109平方米。生活方便多了。”

因为刚来企业才几个月,小韦一个月3000元左右。他刚拿到了水电工等级证。小韦是在河池技校培训22天拿到的证,据说是由政府出钱培训。“有证就更好找工作。”公司经理夏浩说。

“你觉得要挣多少,才算小康?”记者问。

“大概挣七八万吧。”

“我们以前没钱读书。我一个姐姐小学毕业,妹妹初中毕业。我希望挣够钱供孩子读大学。”韦淋江又说。

大化铭顺防护制品有限公司是2017年粤桂扶贫合作机制引进的广东企业。政府引进的目的主要是吸纳搬迁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就业岗位。

像韦淋江居住的达吽小镇,就是大化县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安置点的搬迁群众达1万多人。“达吽”,是“红水河”的壮语音译。小镇依河而建,记者夜间路过那里,沿街商铺、酒店的店招彩灯闪亮、五光十色,仿古牌楼在彩灯映衬下金碧辉煌,夜景煞是好看。

把产业转移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是当地政府的重要措施。既要让移民安得下家,还要让他们乐得了业。

产业转移能落地,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营商环境。“当时我们来的时候才3个人,基本靠政府部门帮我们招工。人、厂房、水电、融资等,政府要管的事确实多啊。”夏浩说。

据说,大化县投资5.71亿元建成大化农民工创业园,园区内设有创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厂房区。目前,创业园孵化基地片区已与55家小微劳动密集型企业签订入园协议,其中已正式开工投产42家,园区内就业人数超过500人,吸纳农民工359人;园区企业向各乡镇发包订单,带动了1413人就业,带动贫困户106人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多一人就业,家庭更多了一份安稳和幸福。民营企业与群众共享发展的红利,利国利民。

开店啦

我们还去了一个很值得一提的地方。23日将近晚上6点,天微微黑,大化县碧桂园三大培训工程实训基地还亮着灯,我们拜访了那里。

粤菜红案白案两师傅正带着助手吃晚饭,“晚上7点开课。”有人说。

碧桂园集团广西片区扶贫负责人秦泽明告诉大家,每次培训120课时、大约30-35天。

2017年至2019年间,碧桂园集团投入3000万元,相继在广西的田阳、田东、巴马和大化四县开展“三大培训工程”,即“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和“南粤家政”培训工程。截至目前,碧桂园技能培训精准扶贫项目在广西区内已开班238期430个班,有19658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建档立卡户5913人,有13548人已取得职业资格证,实现就业10153人,月工资在2500元至10000元不等。

企业扶贫队员在大化的早餐打卡点,是由培训班的学员开的。我们在基地听到了覃敢的故事。

建档立卡户覃敢、黄美凤家住大化县岩滩镇下皇村那虽屯。覃敢家中四兄弟,行三,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三,一个上小学,家里还有两老。

覃敢的家庭是广西农村很典型的传统家庭:夫妻在广东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照看,家庭收入全靠夫妻打工的收入。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夫妻俩外出打工的心思就没了,覃敢想到了创业。6月,覃敢拿出2万元积蓄在县城租了铺面, “三家客汤粉店”开张。其实,覃敢是硬着头皮开店,两个人都没有经过厨艺培训,手艺不怎样,他们心里真没有底。

转折点也在6月。夫妻两人听说碧桂园集团的培训是全免费的,决定报名试试。

“他们能吃苦,又有改变命运的愿望,所以很快就有收获。”秦泽明说。

覃敢一边开店,一边上培训的晚课,慢慢地,手艺变好了,迎来不少回头客,也成了碧桂园扶贫队员早餐打卡点。

秦泽明说,有10多个学员在城里经营餐饮店。截至目前,已在大化县开展培训班13期35个班,有2325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其中贫困户697人;获证人数2073人,贫困户623人,就业人数1628人,贫困户就业人数488人。

由提供一个岗位到提供一种创业的可能性,支持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脱贫攻坚这些年,许多民营企业在做这件好事。

截至2020年11月底,来自全国工商联的统计,参与“万企帮万村”的民营企业对129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授人以渔,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可期。 

编辑:秦云

关键词:徐林妹 广西 脱贫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