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优化就医体验 心律失常介入诊疗领域创新模式

2021年02月04日 22:0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月28日,改善医疗服务典型经验——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线上交流会召开。会议由健康报社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作为学术支持,美敦力共同支持。

会上,相关机构负责人和专家们对“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开展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了介绍、分享,并针对心律失常患者术后随访的创新服务模式进行了交流探讨,旨在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预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与会领导及专家一致认为,改善医疗服务是一项持续性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涵。从2015年到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并在2018年到2020年的第二轮“行动计划”中推广“五项制度”和“十项重点工作”。根据全国医院满意度监测显示,近年来,二三级公立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山东省的患者满意度和医院员工满意度在全国处于前列。山东省制定了“双命名、双提升、双满意”方案,从优质服务和智慧服务两个方面制定标准和评估体系,推动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会上,相关领导和专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多发慢病之一,心律失常也是一种常见病。我国心血管病专家既往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开展新技术普及和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来将在患者服务管理模式创新上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张澍:

“三远工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领域创新模式

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频率或节律异常,是临床常见疾病。据估算,我国房颤患者超过1000万名,其中75岁~84岁人口患病率达10%~20%。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心衰、卒中、住院、死亡风险,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医疗支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这对心律失常患者诊治及就医带来影响,也对医疗团队提出考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挥了“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于是,我们提出并实施“三远工程”,即远程培训、远程随访、远程手术指导。

首先,我们开拓线上平台,实现远程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及手术视频教学,以及国内线上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及专家论坛、国际线上学术会议、各国专家空中对话、跨学科交流等,进一步提升医护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第二,建立远程随访标准,发布专家共识,包括规范远程随访标准流程、探讨远程随访服务模式、患者远程随访数据管理及共享,以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

第三,尝试远程手术指导,开展线上“一对一”“点对点”带教,包括讲课及手术实时指导,发放便携移动设备,实现基层手术室随时实况直播,建立与发展远程培训中心、云端专家库及病例库,实现病例库数据管理及共享。

除“三远工程”之外,学会倡导多方位探索提升起搏器患者术后管理效果的新模式:通过“三远工程”,进行远程随访;建立专注于术后随访、按随访需求收费的第三方随访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可参考、可复制的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的目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教授

赵青:

心脏病患者术后随访新模式在起步

患者数据是一切慢病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院共管理数十个患者微信群,数千位患者参与其中。患者按需提问,由6名群管理员、数十名护士、20名多学科医生和2名药师组成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线上随访服务。

目前,全国每年新增大量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需要说明的是,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不仅能干预相关疾病,还是一个诊断工具,可协助医生进行慢病管理。对于安装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来说,定期随访是实现有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我院99%安装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在医院诊室进行门诊随访,1%患者正在进行远程随访。

2020年9月20日,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在我院启动。项目由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共同发起,旨在让更多的心电生理和起搏医师认识、了解、学习并最终掌握程控随访管理新模式。同时,我们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以推进远程随访、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并助推第三方服务商模式的落地。

美敦力大中华区心脏节律管理

及诊断业务运营部门副总裁

林松:

提升患者就医感受离不开社会力量助力

远程随访技术的发展、心律失常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第三方随访模式的创新,将为患者带来更加规范化的治疗和更加舒适的就诊体验。未来,美敦力将继续增加投入,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起点,不断完善培训和程控随访技术,将创新模式从山东推广到全国,并将继续与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继续拓宽合作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为患者带来优质、负担得起的医疗解决方案,创新形式,为患者提供术后帮助。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嘉宾就如何打造优质的医疗服务模式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从左到右分别为孟庆普、林松、张澍、华伟、赵琛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张澍:

微信图片_20210205205121

“新时代”“健康中国”“心律失常”“疫情”……这几个关键词为我们心律失常专业医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身处新时代,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如何与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共同探索并建立心律失常患者服务新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远程服务系统;第二,建立对患者的长期管理体系;第三,建立第三方服务模式。从不同维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华伟:

心脏起搏器、埋藏式除颤器等心脏植入器械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如果这些植入器械电量接近耗竭,要及时更换电池,如果其工作不正常,要及时调整参数并进行处理,因此安装此类装置的患者需每半年至1年去医院进行测试。

微信图片_20210205205122

我接诊的约70%患者来自外地,远程随访可减轻患者负担,节省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远程随访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比如通过远程随访,几天或1周时间内就能了解患者状况,发现病情变化,而不需要等待6个月或者1年,可提高诊治效率。远程随访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未来非常有前景的患者管理模式,应在医保支付及医护团队、第三方随访中心等方面积极推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李环廷:

早在8年前,我院就提出了“无障碍就医”工程,从10个方面进行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并召开相关会议。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背景下,我院完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本着一站式服务原则和融合、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理念,对服务平台的微信小程序进行了全新改版,由原来的8个模块增加到27个模块,设置了700多个子问题,提供全程就医服务需求。同时,创建智能微信客户平台,引入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引入讯飞语音录入系统和微信机器人客服,实现了微信服务3个平台的管理归口,服务效率明显提升。接下来,我院将积极参与心律失常患者术后程控随访管理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美敦力大中华区心脏节律管理

及诊断业务运营部门副总裁

林松:

对患者来说,预防、治疗、管理是三位一体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预防。如果我们能在疾病发生初期及时找到发病基本因素,并进行干预,这对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和国家都是有好处的。因此,除了远程随访之外,我们更想做的事是远程诊断和远程监测,监测心脏病患者或健康人群的心脏指标,包括心率、血压等,早期干预,避免其发展成慢病。此外,在疗法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微创治疗,减少患者创伤。同时,结合大数据、慢病管理进行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是无止境的,最终希望推动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们始终坚信,企业和专家应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和舒适感。

第三方服务代表

赵琛:

在专家、行业学会的指导下,我们携手生产厂家共同开展新的服务模式。近期,我们通过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按行业规范要求,为中国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提供全新管理服务。未来,我们将更加专注包括院内、院外、家庭、远程等心血管植入电子器械的服务管理。我们将与行业学会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专业、专注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标准化水平,让心律失常患者术后随访管理更加方便、高效。

当前,有大量患者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这是非常重要的术后管理过程。会上,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2020)”的指导下,美敦力与第三方服务公司举办了签约仪式,将在未来服务更多医疗机构,惠及更多患者。


编辑:杨岚

关键词:患者 随访 远程 服务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