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产业动态

打造小麦“芯片”,亟待培育壮大“种业航母”

2021年02月08日 16:25  |  作者:乔地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中国小麦看河南。多年来,河南小麦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其单产还是世界平均单产的2倍。河南以占全国6.5%的耕地面积,去年产出了全国28%多的小麦。因此,解读中国的小麦产业及种业,河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中国种,河南“芯”!但谈及小麦种子“芯片”,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等专家,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并不表示乐观,认为育种小而散、品种多而杂,同质化严重,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突破性创新品种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与水稻、玉米不同,至今没有一家小麦育种企业在主板上市,更没有在国内和全球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他们一致认为,要解决小麦种业的“卡脖子”问题,必须在现有育种基础上,强优势、补短板、破痛点,培育壮大小麦的“种业航母”!

“种业航母”已有相对优质、充足的“零配件”

河南小麦生产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实现了“十七连丰”;其小麦品种利用水平,在全国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10次更新换代,更新换代速度由前五代的8-10年更换一次变成第六代后的4-5年更换一次,更换速度明显加快。2009—2019年期间,河南省共有10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的近1/3。特别是2014年以来,河南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一直稳居全国首位。

不仅如此,河南小麦创新还连斩国家殊荣。继1995年“豫麦13”为河南省夺得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在2009年以来我国小麦品种创新领域颁发的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河南就占据5项。“矮抗58”年应用面积最高超过43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于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郑麦9023”连续6年推广面积全国第一,并出口新西兰,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突破”,于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主任周继泽介绍,“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小麦单产和总产连年攀新高,单产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公斤发展到现在的441公斤,是世界小麦平均单产的2倍。”

去年,河南育成的优质麦创下单产新高,其中“周麦36号”达789.2公斤,“丰德存5号”达778.9公斤,长期困扰河南小麦生产“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历史被改写。“这就是种子的力量!”著名小麦育种家茹振钢说,“目前,科技对全国农作物增产的贡献水平是58%,河南为60.8%,其中小麦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为38%左右。”

河南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8600万亩左右,无论是55.7%的平原麦田还是44.3%的丘陵山地,良种覆盖率目前都已达到98%以上。一亩小麦的播种量是10公斤,全省8600万亩小麦每年需要小麦良种8.6亿公斤。郭天财介绍,河南省现有种子繁育基地430万亩左右,年产小麦种子18亿公斤以上,商品种子约占全国冬小麦用种50%,除满足本省需求外,省外销量约占销售总量的50%。

“种业航母”已有分子育种等先进的组装手段

河南目前的小麦新品种创育水平,已经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发掘出小麦优良基因;成熟的分子标记技术也已开始应用,可以准确地利用基因特性针对性培育抗病性、节水性的小麦品种。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周正富博士介绍,他们综合运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航天诱变、面团流变学等技术,已培育出一批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并开发出多个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被国内外育种单位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效率。

其中,以此育成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品种“郑麦366”,其烘焙品质与美麦DNS相当,深受粮食加工企业认可,累计应用面积超1亿亩;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郑麦7698”,引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379”,已连续3年成为河南种植的第一大强筋品种。

河南还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育繁推管体系。涉及小麦育种的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科研平台20多个、高等院校10所、企业500多家,还有自上而下的种子管理机构。育种、繁种、推广、管理,队伍庞大、分工明确、继承有力。还出现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科研机构和农民育种家组成的多达1400多人的庞大的育种队伍,育成了早中晚茬、弱中强筋、水地旱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合理的品种群。

组建“种业航母”,期待机制体制创新

“有了比较优质、充足的‘零配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组建‘种业航母’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接下来就是要靠机制体制的创新,把它们组装起来,建造若干强大的‘种业航母’!”茹振钢的语言总是那么生动。

郭天财也说,河南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就必须利用已有的种业基础,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新品种选育、推广、产业化发展上持续发力。

河南的短板和卡点在哪里?专家们例举:

比如在新品种推广上,近3年,河南省共有国审、省审小麦品种258个,另有引进品种131个,但单品种推广面积参差不齐,除个别品种年应用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外,绝大部分在50万亩以下,有的连1万亩不到。

再比如,全省从事小麦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有150余家,但最大的种子企业的制种繁种基地面积也只有10万多亩,“个头”小缺乏规模优势。

“这些现象说明,河南小麦育种小而散,品种数量多而杂,突破性创新品种不多,形不成规模优势。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在国外种业的冲击下,很难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郭天财认为,“必须改变大产业、小作坊现状,加快推进科教企、产学研、育繁推深度融合,尤其是要突破种子企业与金融、投资机构融合的瓶颈,培育壮大一批种业龙头企业。”

雷振生也表示,分田到户的生产种植结构造成农业种植生产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也成为农业产量规模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方式已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透露,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支持下,河南牵头组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在全力推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下一步将与河南秋乐种业等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利用其强大的育种研发实力,实现种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支撑种企做大做强,培育“航母型”种业企业。

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表示,要对标国际种业前沿,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河南已有的育种基础,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重要农艺性状和优异基因发掘利用、重大原创新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品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引领,真正把河南这个种业大省变成种业强省,以种业强省支撑和引领农业强省建设。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小麦 河南 品种 育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