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人物

贾文龙:人民的“角儿”

2021年02月09日 11:13  |  作者:王有强 靳燕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贾文龙: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豫剧院副院长、豫剧院三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


劈叉,下腰,踢腿,拿大顶,前后空翻……后台,带妆的贾文龙正做着演出前的热身。打眼一看,外表俊朗、身段板正、眼神炯炯,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56岁了。

2020年12月25日,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重上太行山》举行首演,并特别邀请安阳林州市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劳模、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工匠代表来现场观看。

这次,贾文龙并不担任主角,舞台上也没有什么动作戏,但他仍一如往常,认真进行着高难度的热身动作。“不管啥时候戏曲演员的基本功都不能丢”,一开口,嗓音干净透亮。“这是天生的,老天爷赏饭吃”,贾文龙爽朗一笑,质朴实在尽显其中。

正式演出前,贾文龙专门把排演的部分片段传到母亲蔡月珍手机上,老人专门跟儿子视频通话,讲述老伴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时的真实情景,为儿子提供接地气的素材。

“作为林州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这部戏打造成精品,贡献给广大人民群众,您放心!”透过那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贾文龙向母亲许下了诺言。

很快,开演铃声响,序曲奏起,大幕拉开,演员登场……

看着舞台上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候场的贾文龙感慨万千,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个太行山下的少年郎。

■ “就该吃唱戏这碗饭!”

“小时候家里穷,没饭吃。”贾文龙从艺的原因很“简单”,那个年代,剧团人很吃香,领导重视,群众高看。

1974年,林县豫剧团开始招收学徒,父亲蹬着嘎吱作响的自行车,远行15公里的山路,带着10岁的贾文龙到县豫剧团“朝圣”,“学本事,挣饭吃”。

进团第一天,贾文龙就感到了别样的幸福。“饭随便吃。尤其是白面和黄面搅在一起的馒头,真是好吃得很。”然而,填饱肚子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基础课上,压腿、踢腿、搬腿,上顶、下腰、搬腰,贾文龙每天都疼得哇哇叫。一周后,贾文龙逃跑了,却又被父亲“押解”回来继续受训。

跑龙套的贾文龙在16岁那年,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意外的“角儿”。那一年,《南阳关》中的演员临时有事无法上场,剧团领导便决定让贾文龙作为替补。

首次登台,锣鼓声响,贾文龙一搭腔,却怎么也喊不出来,只能硬着头皮,低八度嘟哝地唱。“演砸了,是真的演砸了。”贾文龙心里发毛,“有观众往台上扔石头,没人愿意听光张嘴不出声的戏。”这次“滑铁卢”,更加坚定了贾文龙要唱好戏的决心,“让大家自发为我鼓掌”。贾文龙开始静心观察别人的表演,他发现不少人的唱词可以倒背如流。

机会又一次降临。《樊梨花归唐》《程咬金照镜子》突发情况,剧团领导找到了贾文龙替补。“晚上就要上台,你敢不敢?”贾文龙对舞台有种兴奋感,“我敢!”

再次亮相,唱、念、做、舞,贾文龙完成得很出色,台下掌声雷鸣。打那以后,贾文龙接演了剧团所有剧目的男主角。

“一年到头,经常扛着行李卷,步行几里地赶场,睡觉都是在路上,真是苦。”贾文龙几次三番想要转行。1984年,贾文龙考进了濮阳戏校,开始接受专业训练,打算毕业后换份工作。

很快,濮阳市豫剧团创排新剧目《斩御使》,参加首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导演决定在戏校选演员。“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贾文龙说,自己现场唱了一段,又走了一套起霸(戏曲表演程式),导演当场拍板:“就是他了!”

就这样,21岁的贾文龙在戏里演起了50多岁的晁错。“铜喉铁嗓唱悲歌”,这出戏让贾文龙在全省的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名声大噪。

再次尝到了唱戏的甜头,贾文龙彻底断了要转行的念头,决定要扎根戏剧行业,继续唱、继续演,“我就该吃唱戏这碗饭!”

1992年,大型现代戏《能人百不成》开始排演。剧中主人公白世成是一个聪明能干、敢闯敢拼、幽默爽直的青年。他曾游走四乡,淘过井,补过锅,卖过老鼠药,收过酒瓶子,五行八作都干过,却啥事都没能干出个名堂,所以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百不成”。一个偶然的机会,白世成被推到村长的职位,开始以独有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初次试水“村官”,《能人百不成》一举获得1993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化和旅游部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贾文龙也凭此获得文化表演奖,走向了全国戏剧的平台和视野,艺术之路步入一个高峰。

之后,《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相继推出,靠着原创现代戏,贾文龙空手打开了局面,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儿上。”贾文龙认为,自己是被命运推着向前走,一步步从山村走向了全国,“我的幸运离不开当时繁荣的戏剧环境、戏剧政策,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我。”

观照当下,戏曲界人才匮乏,尤其青年艺术表演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戏曲演员的教育、培养问题是当前戏曲艺术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贾文龙多次提交提案,就人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有更好的土壤,培养更多的“角儿”。

■ 不是在塑造人物,而是在努力成为这个人物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2017年12月29日上午,作为全国政协2018年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的节目之一,贾文龙唱响豫剧戏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时,台下掌声四起。

场景历历在目。“上台前是一种兴奋的紧张,但在台上站定,心也就定了。”贾文龙道,“台下坐的是领导,更是我的观众,而演员往台上一站,眼里、心里只能有观众。”

此前,贾文龙已经演过数百场的《焦裕禄》,心里有底气,才能不慌神。

2009年,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将豫剧《焦裕禄》的创作任务交给了河南省豫剧三团,贾文龙担纲主演。在豫剧《焦裕禄》之前,关于焦裕禄的文艺作品已经有很多,有李雪健主演的电影,有王洛勇主演的电视剧,还有京剧、歌剧等。众多成功的作品,无形中推高了豫剧《焦裕禄》的创作门槛和创作难度。

“要塑造好这一角色,压力很大。”贾文龙多次采访曾经在焦裕禄身边工作过的人,还跟焦裕禄的女儿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交流,详细了解焦裕禄的工作及待人接物方式。从故事中、照片中、电影中,从在兰考生活的点滴小事中,贾文龙时刻寻找着焦裕禄的影子,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2011年5月14日,在焦裕禄逝世纪念日这天,排练了近两年的豫剧《焦裕禄》首演成功。

为了更好地走进焦裕禄的内心世界,2014年开始,贾文龙在胸前佩戴起了焦裕禄像章。“胸前的像章总是提醒我,做人做事要向焦书记看齐。我做事情的时候,也总会想:假如是焦书记,他会怎么做?”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精。凭借在《焦裕禄》中的出色表现,贾文龙摘得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奖“文华表演奖”。

每年5月14日,贾文龙总要赶回兰考焦裕禄纪念园进行拜谒。“每次回去,当地百姓都会围着我,让我再给他们唱两句。有个老大娘握着我的手眼含热泪说,焦书记你可回来了!”贾文龙很受触动,不觉间也掉下了眼泪。

贾文龙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一系列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尤其是那些或大或小的“官”形象。

艺术寓教于乐,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主旋律戏剧尤其是英模人物戏剧,有很大的风险,容易概念化,显得空洞,让人觉得说教味浓。贾文龙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表演真诚、朴实,含蓄中孕育着力度,不是在塑造人物,而是在努力成为这个人物。

领导干部难免要讲道理,讲道理观众愿意听吗?贾文龙把讲道理的语言唱成极具感染力的唱段: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少是非”“吃亏吃得众心归,吃得你人格闪光辉”……《村官李天成》里的“吃亏歌”,唱到了每位干部心坎里;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就像一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老百姓就是试金石,知道你是金还是铜”……《焦裕禄》里的“百姓歌”,道出了百姓的心里话。

带着“吃亏歌”和“百姓歌”,贾文龙两度登上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面对荣誉,贾文龙“拎得很清”:“咱就是个演员,所有的光环都是观众给的,对咱来说就得做好人、演好戏。”

■ 吸引年轻人回归剧场

最近,贾文龙又收到了一则喜讯。

2020年11月4日至5日,由贾文龙担任主角的现代豫剧《重渡沟》,进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优秀剧目展演,并将演出光盘报送给了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汪洋主席观看《重渡沟》后作出重要批示,对其选题、立意、舞台呈现表示肯定。

《重渡沟》有何魅力?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重渡沟》,刻画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乡镇基层干部员马海明的鲜活形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

讴歌时代,赞美英雄,如何避免生硬地唱赞歌,而是让人们口中的英雄人物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进而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贾文龙认为,“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只有走到老百姓中间,才能真正把人物的灵魂化到自己身上,讲出带着泥土气息的感人故事。”

艺无止境,贾文龙也时常焦虑。“这是一种创作上的焦虑。”贾文龙说,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嘱托落到实处,每天都需要思索。对他而言,这种思索的点就是如何找到时代主题与豫剧这个古老剧种的结合点。“今年,我们准备打磨两部与黄河相关的剧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相呼应,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贾文龙信心满满。

从豫剧的戏本中抽出任何一页,都可以窥见一段风俗民情。可哪怕是作为中国五大戏剧之一、覆盖受众及区域皆广于其他剧种的豫剧,在时下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观众离剧场越来越远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贾文龙做了很多尝试。“我们进校园演出,发现效果并不太好。同学们对豫剧是感兴趣的,却很少会走进剧院观看。如果培养不了青年观众,戏曲将会进入低谷、将会衰退。”

2010年9月,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举办“推进中国戏曲传承发展”视频调研会议。贾文龙在河南分会场作了相关发言:“新媒体已经深度参与到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对于戏曲艺术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

原来,疫情防控期间,贾文龙摸索着开始直播,不到一个小时,直播间聚集了几千人。“当时我也很惊讶,疫情防控期间开始在家拍短视频搞直播,一开始还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后来拍着拍着就上瘾了,目前我的粉丝有11万多了。”经过亲身试验,贾文龙也发现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令人震惊,他坦言:“如果失去互联网这块阵地,会失去很多观众。”

戏以人传。每一代人都会经历所属时代的变革,有新兴,有诱惑,但总有一些人在坚持。“一生能和戏剧结伴,何等幸运,何等荣幸!”贾文龙希望,这股梨园里的精气神儿,能让更多年轻人理解戏曲传承,愿意走进剧场,静下心来,真听、真看、真感受。

俯仰谢幕,咫尺戏台里,演几番爱恨离合,唱几度人世悲欢,千百年历史的大开大合,都融入戏台一幕中。

大幕拉开,好戏正在上演……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从艺路 现代戏 艺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