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美丽乡村

黏面,“炸”出来的陇东年味

2021年02月09日 16:49  |  作者:荔瑞琴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黏面,“炸”出来的陇东年味

刚出锅的庆阳黏面。 资料图

做黏面、炸糕条,是陇东庆阳固有的年俗。年关临近,弥漫在村头巷尾浓浓的黏面香味,是这里的老百姓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亲情和乡音的黏合剂。

黏面是年糕的一种,是用略带酒香的黏糜子为原料做成的金黄色面饼,富含纤维,寓意吉祥如意。发黏面是陇东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一是糜子是陇东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食材取用方便;二是制作工序考究精细,充满乐趣,也间接体现主妇的厨艺水平;三是成品味甜过油,入口软糯滑爽,齿间生香,有别于日常其他所食。

我们对黏面如此喜爱,除了地产特色,还与它的帝王血统有关。据说李自成进京当了皇帝后,为了把每天都当作年过,就派人从陕北老家收来软糜子做成糕,天天吃。虽然李的帝王梦只做了几十天,但这并不妨碍年糕在家乡美食中所占的地位和软糜子的贵气。甘陕为邻,部分习俗相近,所以甘肃庆阳人也喜食黏面,尤为讲究其做工:必是非常精细的过程把控,才能做出无生面味儿、口感软糯的特色黏面。

母亲做黏面,先给糜子润水,调制湿度,在石磨上碾去谷壳,磨成细粉。取三分之二细粉用开水烫了上锅蒸熟,加剩余的生细粉和等比例的小麦粉,趁热在案板上搓揉均匀,揪成随意大小的剂子,再次入锅用小火慢慢煨上一夜,以助发出甜味。经过一整夜的小火慢蒸,糜子的清香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与甜酿融合,揭开锅盖,满屋飘香!等面剂子稍凉一些,就得趁热加工成型。一是搓糕条:取三五个煨熟的面剂子抹上油,搓成一根根直径三到四厘米的圆柱,黄灿灿地排成一个阵列。二是用手捏成一个个类似于油饼大小的糕饼,小山一样地堆满两到三个大盆,再分别用湿布盖住防止失水,存放后随吃随炸。我们哪里等得及!几双小手同时伸向盆里,一人抓一个素饼先过过瘾。

炸黏面时,母亲先把糕饼直接入油锅炸熟,糕条则切成三毫米左右的圆片,我们称为“燃面坨儿”,炸熟后捞出放入盘中,撒上白糖。原本亮黄亮黄的面饼经油炸后犹如被镀了金,黄灿灿挺直了腰板儿。我们围在锅边,顾不得烫嘴,夹起咬上一口,糯软鲜甜,满口生香。喜气、香气一并渗入到这年味儿里,浓浓地、悠远地……除了自家人吃,可取八个摞成一摞用包装纸扎起来,连同一两根糕条一起包装好,作为过年礼品送给邻居和亲戚。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黏面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年时专享,而是作为民间风味小吃,在待客宴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炸黏面”,依然是陇东庆阳人年味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炸”出来的年味儿,弥散在空中,飘入了千万在外游子的心里,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黏面 陇东 出来 糜子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