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非遗

非遗“活”起来 年味“浓”起来

2021年02月19日 10:34  |  作者:纪娟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手执自己的苏绣作品,一幅荷花、一幅翠竹、一幅锦鸡、一幅柿子,祝大家新的一年和和美美、节节高升、前程锦绣、万事如意。农历辛丑牛年春节,江苏省政协常委、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用苏绣作品,通过视频号给大家拜年,苏绣文化中的美好期盼与祝愿,传递出浓郁的年味儿。

而在春节前,姚建萍带领姚绣推出2021牛年年礼——《牛转乾坤》,将苏绣文化与生肖相结合,一经推出即受到热捧。这份非遗年礼以“金牛”和“太极”为创作主题,融入祥云纹样等吉祥元素,用精致细腻的苏绣手工艺术,将时来运转、牛气冲天等美好祝福融入其中,传递着热烈祥和的牛年祝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常常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少还与节庆文化密切相关。尤其在春节,非遗文化更是不少人心中的年味儿,是抹不去的情感记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春节本身就是非遗项目之一。早在2006年,春节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当非遗“活”起来,年味儿也渐渐“浓”起来。“春节前,我们正好搬了新居,我特地到梁平买了一幅年画挂在客厅。没想到,过年期间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他们都说一进家门就感觉到了年味儿。”对于重庆姑娘石晶来说,贴年画是她儿时的春节记忆。小时候,家家户户贴年画放鞭炮,特别热闹。后来,人们逐渐不贴年画,买年画也没了去处。如今,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梁平年画也与时俱进,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不仅过年可以贴在门口,更可以装裱后挂在家中作为装饰。

非遗“活”起来,互联网还是不可忽略的平台与媒介。不久前,“95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还原春晚经典作品《吃面条》和《冬天里的一把火》的面塑作品走红网络。视频中,郎佳子彧用普通的面团,将一个个春晚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网友们跟随其作品回忆往年春晚精彩瞬间的同时,更惊叹于面塑艺术的神奇。郎佳子彧借助互联网的这波操作,为“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面塑艺术做了最好的宣传。

辞旧迎新之际,应是重拾传统之时。借助互联网,春节还成为人们了解和参与非遗活动的契机。在北京市海淀区2021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大礼包”中,非遗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在39道云上新春文化“大餐”中,非遗文化活动占据半壁江山。

作为海淀区新春文化“大礼包”之一,春节前夕,第四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北馆)线上录制,全国另设有5个分会场,百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齐聚云端线上拜年。春节期间,非遗晚会在多个互联网平台播出,人们通过非遗传承人送出的祝福与吉祥,过了幸福年的同时,非遗也通过春晚穿越中华大地,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

点开b站“海淀非遗北馆”账号,36条视频作品均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为主题,除了“非遗春晚”之外,还有“非遗过大年,海淀云演出”系列、“春节特别节目”“除夕特别节目”等,京绣、陈氏太极拳、古琴、皮影等非遗文化表演,让人们在这个春节重回传统,感受年味儿。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非遗 春节 传统文化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