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地方模式”频出残疾人托养持续创新

2021年03月02日 10:41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曾经的闫爱琴每天蓬头垢面,让人很难认出来。她是河北省衡水市的一位残疾人,在入住当地的残疾人托养中心后,她定时理发、换衣服和洗澡,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如今干净整洁,充满乐观。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人有2500多万人,有托养需求的近千万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残疾人托养机构8435个,为22.3万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有88.8万残疾人接受居家服务。

尽管残疾人托养工作任重道远,但在全国各地,已有多种创新模式。闫爱琴所在的衡水市,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取得了突破,当地探索出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集中供养模式。

衡水市的特色在于“花小钱办大事”,在盘活存量资源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将当地学校的闲置教室和宿舍进行改造,建成供养中心,借鉴社会养老机构的成熟管理模式,完善了规章制度。不仅是场地,衡水市还整合政策资源,将资金“打捆”使用,整合了低保、扶贫收益、两项补贴、养老金等,由财政补齐差额,实现了兜底保障。社会资源的注入也为集中托养提供了助力。

截至2019年8月,衡水市通过改造和改建建成的59个托养中心,整合床位7500余张,为2300余名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着托养工作,多个政府部门形成了合力。当地或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新建,或利用闲置资源改建,截至2020年6月,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全覆盖,建成了114个托养中心。

当地扶贫、发改委、残联、卫生健康、民政、财政等部门均参与其中,工作涉及人员筛选、日常管理、建设规划、资金筹集、健康保障等多方面。驻马店市还建立健全了“财政列支一部分、相关部门整合一部分、社会各界捐赠一部分”的资金整合机制。

驻马店模式的另一大特色是通过互联网实行分级诊疗,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和一个摄像头,在互联网远程诊疗平台上,基层残疾人可获得市县和乡镇医疗服务。

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驻马店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模式被作为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社会保障兜底典型经验向国际社会展示,并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曾指出,社会力量是残疾人托养服务的重要补充,对于增加托养服务供给、丰富托养服务内容、提升托养服务质量和水平、发展托养多元化、差异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重庆市,当地残联探索购买社工机构服务,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与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工机构“江北幸福加”为残疾人提供了心理慰藉类、居家康复类、居家服务类三大类服务,残疾人可以进行个性化“点单”,获得所需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江北幸福加”又引入了社会组织,通过开办公益超市、团购等方式,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帮残疾人购买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资。

重庆市残联系统通过购买服务,累计提供各类居家托养服务超4.2万次,并培育出新的助残社会组织。

在河南省南阳市,当地探索采用“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康复治疗”的“四集中”兜底保障方法,“四集中”机构达1233家,总床位数达11.8万张,98%的集中供养对象已完成入住。

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残疾人郭运景因重病导致重度偏瘫,卧床7年间,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妻子王书侠每天都要照顾丈夫,儿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王书侠曾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2018年,内乡县在马山口镇福星老年康乐园基础上改建了内乡县重度残疾人马山托养中心,郭运景顺利申请入住,王书侠也被聘为托养中心的护工。

“我再也不愁柴米油盐,也不愁丈夫治病吃药了。我有了收入,丈夫身体好多了,儿子出去打工挣钱,还娶了儿媳妇。”王书侠说,托养一人可以解脱一家、脱贫一户。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托养 残疾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