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甘肃武威:科学践行沙产业 不断探索新模式

2021年03月03日 17:46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更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环境要保护,经济更要发展。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在1984年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创造上千亿元产值”沙产业构想,就是要开发沙漠戈壁,利用阳光搞农业型生产。不仅能够修复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带动沙区经济大力发展。

地域特点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段,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包围,河流来水少,降水量稀缺,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沙尘天气中心地区之一;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更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之一。

武威市荒漠化土地3262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5%、45.91%,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71.05万亩,危害严重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达654公里,有37个乡镇45万人和143万亩土地处于风沙前沿。

大力推进沙产业 保护环境两手抓

近年来,武威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市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持续开展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通过实施重大生态项目、合理调控水资源利用、大规模压沙造林等措施进行持续综合治理。

坚持聚合力,高位推动沙产业发展。武威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作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应尽之责,下发《关于加快沙产业发展的意见》、《武威市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武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设立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具体承担沙产业开发研究。同时,武威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合力推进治沙造林和沙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多采光,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坚持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至2019年,武威市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2.5万亩,设施蔬菜产量达到100多万吨,日光温室发展规模居全省首位,农产品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5%以上,部分已出口欧洲、中亚等国。主栽品种为茄子、西红柿、辣椒、黄瓜等精细蔬菜,西甜瓜、食用菌、花卉、果类为补充,实现了种植品种多样化规模化。日光温室棚均收益达到1.9万元以上,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

坚持少用水,全力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积极探索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沙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以节水增收为导向,大力发展以覆膜种植、垄膜沟灌为主的节水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地膜覆盖种植面积250.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7%。截至目前,武威市牛存栏68万头,居全省第2位;羊存栏569万只、鸡存栏882万只、猪存栏83万头、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食用菌6.5万吨以上,均居全省第1位;经济林果22.36万亩,产量10.51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1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建成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黄花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胡萝卜水果种植基地等一批现代产业园区。引进培育福建达利、山东威龙、北京德青源、内蒙古伊利、河南牧原和红太阳面业、中天羊业、顶乐肉牛、海升胡萝卜、嘉禾佳果蔬、众兴菌业、华中农业露地蔬菜种植等农业产业化企业169家,“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累计达到94家、产品337个,建成电商服务中心685个,农产品冷链仓储能力达58.67万吨。武威甘草、民勤肉羊等6个农产品入选“甘味”品牌,普康养殖公司入选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民勤腾盛公司、古浪黄花滩六道沟蔬菜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民勤县被授予“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凉州区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坚持新技术,不断提高沙产业发展科技水平。  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开展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的薛百宋和“母亲抱娃娃”治沙模式。在不同类型区,集中展示棉花秆、芨芨草、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甘肃建投研制出全球首台机械治沙设备,在我市建立工程与生物装备治沙试验基地,被  原  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探索  发展  以濒危珍稀动物观赏和沙漠生态观光为主的  生态  旅游业,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  年均  接待游客  10  多万人次。  积极开展  小球藻试验示范  ,  建成小球藻生产车间604  平方米  。加强科技合作研究  ,  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开展科研合作,组织实施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  强化  濒危动物保护繁育研究  ,繁育保护野生动物44种288头(只、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120头(只、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种92头(只、匹),成功救护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132只。

坚持高效益,大力发展沙区经济。依托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建成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民勤红砂岗工业集聚区,引进大唐、中广核、航天万源、中节能等大型新能源企业,民勤红沙岗成为全市第一个建成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天祝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核准并开工建设,武威市新能源装机达到303万千瓦(风电145万千瓦,光电158万千瓦)。大力发展沙生药用植物,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8.16万亩,发展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0多万亩。积极发展沙漠生态观光旅游,在腾格里沙漠前缘建成苏武沙漠大景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武威沙漠公园两个4A级旅游景区,培育凉州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民勤红崖山水库、莫高葡萄庄园等10多条特色旅游线路。

坚持治风沙,持续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大力弘扬八步沙“  六老汉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  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坚持造林、封育、模拟飞播、工程治沙相结合,认真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广“草沙障+沙生苗木”的治沙技术,使用保水剂、生根粉泥浆蘸根、覆膜保墒、容器苗等抗旱造林技术,以通道、园区、新农村和风沙沿线为重点,针阔林混交、乔灌草搭配,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  2017年以来,  全  市完成治沙造林115.85万亩,封沙育林草33万亩。目前,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封沙育林草174万亩。  建成了民勤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青土湖,古浪民调渠沿线、八步沙,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  。

2019年3月1日  ,  《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颁布实施,从生态修复、管理体制、部门职责、保护管理措施、规划控制、项目建设、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解决了之前在防沙治沙过程中遇到的含糊不清、责任不明、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为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根本遵循。

截至目前,武威  市森林、草原面积分别为  919  万亩  、259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94%,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出“双减双降”态势  。  武威市被国家林  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县被确定为全国县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省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武威市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  获批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市政府被授予“  2019绿色中国行特别贡献奖  ”。

钱学森沙产业馆

钱学森沙产业馆于2006年7月建成,占地面积1132㎡。馆名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同志亲自题写。宋老曾在甘肃工作生活多年,对于防沙治沙和大力  发展  沙产业工作十分重视。展馆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为主线,以展览展示的形式介绍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用图片、实物等方式展示武威市50年防沙治沙成就,30年沙产业建设新成果,馆内分为5个展区,制作展板200多个,采用图片600余张。2006年7月,沙产业馆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

沙产业馆作为—个科普教育馆,给当代人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它在时刻告诉我们武威是一个干早缺水的地区,让我们要节约用水,发展沙产业,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走上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沙产业馆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和喜爱。如今,已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及各类游客50多万人次。

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是1987年经原国家林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2002年加挂“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牌子,2005年与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合署。主要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繁育研究、野生动物救护、沙漠生态综合治理和沙产业开发研究等工作。

中心成立以来,从国外引进的濒危动物种群,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如今已是国内第二大普氏野马人工繁育基地、国内唯一的赛加羚羊人工驯养、繁殖、保护、研究基地、国内重要的川金丝猴岷山系种源繁育基地、也是国内唯—的野生双峰驼人工繁育基地。

作为国家级重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狠抓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多年来监测区域内未发生重大野生动物疫情,2015年获国家林业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黄羊镇横沟村优质梨示范园

黄羊镇横沟村优质梨示范园位于横沟村一、三、四组,占地面积400亩,涉及农户83户336人。该示范园建设按照“集中连片、示范带动”的原则,紧紧围绕年打基础、两年见规范、三年出效益”的目标,严格落实“四到位一实效”的管理措施,确保组织领导到位、确保群众思想认识到位、确保示范园区建设用地到位、确保技术指导到位,确保示范园区建设取得实效。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示范点于2013年开始挂果,亩产鲜果100公斤左右,从2016年开始进入盛果期,亩产2000公斤左右,亩收入5000元以上,带动了周边优质梨产业的发展。通过示范园的带动,横沟村农户发展经济林果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管护经济林果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对经济林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引导作用。示范园2020年亩产2200公斤左右,亩收入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4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西北部风沙线的“桥头堡”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是阻隔巴丹吉林和  腾格里  两大沙漠合拢、守住西北部风沙线的一座“桥头堡”,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民勤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385万亩),其中荒漠化面积215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90. 34%,生态区位特殊,被列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是民勤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民勤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坚持不懈、系统治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指示精神,将防沙治沙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

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79.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目前的17.91%。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2018年,民勤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生态范例奖”。2019年9月,民勤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近年来,武威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速践行推动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河西走廊的实践证明,沙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只要遵循规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  ,  必将实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  的  “在“不毛之地”创造上千亿产值的科学梦想!”(文/于海芳 刘亮)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产业 治沙 万亩 生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