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农村要提升

2021年03月04日 11:07| 作者:王树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 扶贫攻坚的巨大胜利,让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中央今年的1号文件,让农村提升的方向更加明确。回顾近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农村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从“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到“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再到四十年前开展的“大包干”,无一不是为着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用精准扶贫的方式,把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联系在一起,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数以十年计的精准扶贫,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却也昭示了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中央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展水平的任务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还有很多的艰难险阻要战胜,很多的高坡陡坡要攀登。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农村发展水平的提升。“车到半坡停不得”。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全党的精诚团结和广大群众的和舟共济。围绕农村发展水平的提升,有这样几个问题要特别引起高度重视。

一、 扶贫攻坚成果的取得,是民族振兴的一次带全局性工作探索,是聚民心合民力的一次集体冲关。要特别珍视扶贫攻坚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实事求是地挖掘我们成功的做法和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照不足和欠缺,补齐短板。

二、 按照中央2021年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合理谋划农村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南北特点,东西差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产业特点。当前尤其要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西部的差距找的比较准,政策也比较对头,但是东北地区的问题,一直解决的不太好。一提到东北,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却一直不见成效。事实上,黑龙江这样的地方,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尤其是优质大米的基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我看,对东北地区,除了工业的扶持,应当从粮价、物流等方面,给予更多更优惠的政策,让吉林玉米、龙江大豆、三江大米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 农村城镇化,是个发展方向,但是不能一刀切,只把让农民上楼当成城镇化不可取。农民可以上楼,但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垦荒、戍边等模式,由兵团和农垦战线的人们建造起来新疆石河子、奎屯、独山子,黑龙江建三江、大庆、宝泉岭、鹤岗,广东的茂名、湛江以及海南岛五指山等地,大都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产业,一群无私奉献的奋斗者、一个由政府支撑的坚强后盾”,才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变得趋之若鹜。而今天有些地方不顾群众承受能力,硬让群众拆房上楼的做法是值得研究的。这样不仅容易引起群众反感,而且容易隔断历史,毁坏文脉。既使有些地方真的需要上楼,也得事前有方案,有动员,把群众思想统一到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上来。

四、 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认真对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对教育的规划是比较合理的。眼下,许多地方干部不懂党的历史和人民政权建设史,一味考虑提升县城的房价,把所有的中学都集中到县城。这样的做法值得研究。要把“人民教育为人民”当成我们的出发点。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