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双向发力的天津实践>住津全国政协委员风采

李琳梅委员:加大海水淡化创新跨越亟待加力

2021年03月04日 17:4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天津3月4日电(记者张原 李宁馨 实习记者魏天权)“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国家,‘十四五’时期,北方沿海的缺水形势依然严峻,地下水超采、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地表水、地下水的利用已尽其能。”对此,李琳梅委员呼吁,要加大海水淡化科技创新,保障沿海水资源安全。

据李琳梅介绍,国际上,海水淡化开展技术研发及应用已超过70年,工程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超过1亿吨/日,随着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和运行维护水平的提高,海水淡化成本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美元/吨降至1美元/吨左右(最低0.53美元/吨)。与南水北调相比,海水淡化作为新增水源,具有更好的投资经济性。

李琳梅在调研中发现,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约160万吨/日,但约80%左右的万吨级及以上大型工程均采用国外的技术装备,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关键核心装备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大型整机成套技术缺乏,已严重影响了自主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且海水淡化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条,存在缺链、短链现象,产业发展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拐点。

“‘十四五’期间,加大海水淡化科技创新投入支持,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海水淡化创新跨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保障沿海水资源安全已刻不容缓。”在李琳梅看来,要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中给海水淡化明确的位置,保证研发资金的投入,组织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突破反渗透膜、海水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降低制水成本,支持海水淡化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实现国际前沿引领。

针对目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小、散、弱”,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李琳梅认为,要培育、扶持成立国家级产业发展集团(如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投资集团)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自主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输出,形成水产业新优势。

此外,李琳梅还建议,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海水淡化“大国重器”。要把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完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基地功能,配套建设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核心装备、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研发、制造、测试、评价和工艺技术验证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