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资源破解新生代生育观

2021年03月06日 22:30|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张惠娟提起生娃这件事,“不愿生、不敢生”成为一些家庭的“新生代生育观”,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加快立法,为学前教育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我们和其他研究均表明,广大育龄夫妇‘想生’但‘不敢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尤其是就业、社保、学前教育政策三大方面。”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表示,当下许多育龄妇女是否愿意将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结”是学前教育。

“要想解开这个‘结’,首先要有法律作为保障和后盾。”庞丽娟说,学前教育法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唯一的教育立法项目。而且,我国已有9个省份和10余个省会城市或较大市制定了学前教育条例,有比较丰富的立法实践经验可为全国性立法提供重要参考。建议按照“急需先行”的原则,尽快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教育性与公益性,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导责任,着力解决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政策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为推进“幼有所育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破解编制痛点,补齐学前师资缺口

“师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列出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幼儿比1:17.06;教职工与幼儿比平均1:9.6,教保人员缺口较大,县镇农村幼儿园尤甚。

“编制就是法规。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长期补充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层面一直未能出台幼儿园教保人员编制标准,同时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督导监管。”在管培俊看来,没有国家层面人员编制标准,使幼儿园教职员补充无法可依。没有人员编制标准,使幼儿园教职员职业吸引力更加雪上加霜。没有编制标准,也使教师补充和流动随意性较大,教师资格严格把关难以落到实处。

“每年全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只有10万左右,本就供不应求,且由于编制原因,部分毕业生不能到岗。‘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叠加,使教师的培养补充面临体制性障碍。”为此,管培俊强烈呼吁,进一步增加教师编制和相应的人员经费投入。这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保障条件。

财政投入是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这3点可以说是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难点发力。”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看来,要解决普惠性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须将之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办公办幼儿园或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问题,而是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刘焱表示,政府是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各级各地政府应当把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财政制度,才能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刘焱举例说:2020年全国幼儿园29.17万所,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84.7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85.2%,可以说‘好啃的骨头已经啃完了’,剩下的一定是要费大力气才能解决的‘边边角角’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不容易,需要攻坚克难。”为此,刘炎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要把覆盖80%以上适龄幼儿的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补助制度,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扶持力度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管;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支持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办园,为社会提供多元化选择。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