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晋平:参加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和论证我的所见所感

2021年03月08日 13: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寻找和论证行动”,是一项由社会力量发起、基层政府自愿参加、多领域学者志愿参与,涉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深入中国400年前历史深处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初我对这个项目关注不够,后来逐步加深认识,现在看得越来越重要。之所以起初不够关注,是感到它开始的起点似乎不算高。一是觉得这是一个由基层政府和报社、行业协会联合发起的项目,动员力、影响力有限,觉得发起者的能量和所设定的目标之间距离较大,不知道它能走多远。二是感到这个项目仅是一位历史人物的游线,它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能有多高?这个项目同我工作过的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过去长期以来所关注、所推进的那些项目相比,分量似乎要轻得多。参加这项活动的张柏同志、张廷皓同志等与我都曾同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委员,过去一起参与过对大运河、长城、丝绸之路、古蜀道、茶马古道、坎儿井、草原文化、农耕文明、长安汉城遗址等的保护和利用的专题调研工作。相比较起来,这些似乎比“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寻找和论证行动”这个项目的“个头”都要更大一些。

2018年,我应邀到云南参与了宜良、嵩明等地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寻找和论证,也到昆明西山区考察了碧鸡徐霞客中心学校的文化建设,从而实际参与、体验了这个项目,亲历了专家们和项目组的具体工作过程,我颇受感动,也很受触动,我的认识因此发生了变化:

其一,所谓感动,是看到这么两点:一是有这么一批有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寻找和论证,酷暑荒野,跋山涉水,不仅辛苦工作而且非常讲究科学精神。大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标志地的寻找、论证过程中,表现出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实地踏勘、反复论证,有时也因彼此固执己见而热烈辩论,直到最后达成共识。二是项目组创造了一套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充分尊重和实现了学术民主。在项目组的组织安排下,所有参与的专家学者,大家在学术面前一律平等。工作机制民主活跃,分别牵头、各负其责,最后以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自己的人格声誉郑重地推荐或确定标志地的遴选名单。项目组所创立的这套人人负责的包容凝聚多方力量参与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和机制是标志地寻找和科学论证的可持续性的保障。

其二,所谓触动,是有几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项目组的成果如此厚重,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项目组现在已经完成的这4批6个省28个县区的102个标志地的论证,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一大批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有些过去不被人们所认识而现在得到了重视,有些过去受到破坏而现在开始加强了保护,有些过去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并不高,现在放入徐霞客游线中去看,价值得到了提升。还有,我们这些专家对有些文物保护失当现象进行现场指导,推动了这些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个没想到是这个项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意义。我们曾考察了昆明西山区的一所霞客学校,这所学校以霞客精神为主线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在霞客精神的激励下,孩子们的精气神使我很受触动。第三个没想到是各地方政府还有所到地方群众表现出的欢迎和热情。显然,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因此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自发的支持。第四个没想到是这项活动也推动了基层政府和许多群众转变观念,提升了他们对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知水平。

政协章程在规定政协应当做什么事不应当做什么事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兴办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事业”。这个项目显然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项目,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项目。

2018年10月8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有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内容,说明大家做的方向和方式方法是对的,这对项目组织者和所有参与专家是极大地鼓舞。

(作者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编辑: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