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文化“上云”“炫技”

2021年03月11日 15:16| 作者:付振强 张佳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付振强 张佳琪)黄河奔流,激荡古今文化大气象。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得到流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批批文化工程正在规划酝酿,相关创作与研究工作积极展开,黄河文化建设呈百花齐放态势。

记者了解到,两会前夕,地处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市金水区仍在为“黄河文化”传播做着新探索,当地推出的“是我非我”流媒体大数据平台一度冲上当地热搜榜。在有限的地理维度空间,以文化创意立体融合创新发展思路,合力打造“文化黄河”数字视频媒体矩阵大数据平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谋划打造“文化黄河”文化IP……黄河文化正依托短视频+文化IP+大数据这一组合拳快速“上云”,开启了黄河文化的创意应用产业化步伐。

如何给后代讲好“黄河故事”?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都在尽力答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让黄河文化“潮”起来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但目前对黄河文化时代精神挖掘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表示,目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能融则融、宜融尽融”的文化理念还未树立,文化旅游在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中的载体和渠道作用严重缺位。

只有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创新表达形式和传播手段,才能深刻领悟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对此达成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同样表达出担忧。他认为,尽管黄河地跨九省区,各地在黄河旅游品牌打造、产品设计、市场培育等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新时代,黄河故事该怎么讲?在委员们看来,挖掘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就需要研究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出新时代黄河文化魅力。“建议全方位打造黄河古都旅游带,打造古今辉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梁留科认为,要在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合力和集聚效应,提高国内外游客对黄河旅游概念的感知度、认知度和认可度。

“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高起点、高定位地进行设计规划。”梁留科建议,可以设计统一的黄河古都旅游IP,策划黄河古都主题系列精品旅游线路。相比较而言,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富集黄河文化遗产,历史遗址、博物馆、文化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载体资源丰厚,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更易开发出国内外市场认可度高、影响力大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构筑“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黄河古都旅游带”来支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注重顶层设计”这一建议得到了马珺的赞同。她认为,当前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位的问题。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应秉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的基本原则。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需要强调制度化、科学化与信息化有待加强。

“还要注重黄河文化遗产活化,既要让遗产回归百姓生活,易读易懂、喜闻乐见,又要关注游客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体验和期待,通过高科技动态呈现、适度实景再现、舞台化展演等方式,实现居游共享黄河文化遗产。”梁留科补充道。从桃花尽开的县吴坝镇桃花节叫响旅游品牌,到河南洛阳推出“云赏牡丹、花开满屏”线上直播;从云台山景区直播的汉服花朝节,到白云山推出云端婚礼游,众多年轻人赴爱情之约……璀璨夺目的黄河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步履向前。

“上云”炫技实现当代表达

近年来,一系列在创新表达上的“炫技”层出不穷。如河南博物院积极打造融媒体平台,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联合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优化传播渠道很重要。”采访中,梁留科生动讲述了河洛文化展示中心的创新方式。在他看来,打造文化精品IP,需要构建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的宣传机制。

“就像《唐宫夜宴》打造出了年轻群体个性特征相契合的IP,很容易火爆全网。”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这也为黄河文化“潮”起来提供了借鉴。马萧林认为,“原生态场景”与“现代化表达”能让黄河文化焕发出新貌。他建议要在表现形式上融合好科技力量,充分调动传播推广的途径,让与黄河文化相关的产业亦能获得长足发展。

“讲好黄河文化故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宁夏侨联主席朱奕龙建议,要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做到馆藏资源数字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展览模式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5G+AR等科技手段、线上沉浸式展览参观……让群众能够多方位,多维度参观文物真迹,感受“黄河文化”。朱奕龙认为,推动黄河流域文物真迹的创新性解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与综艺晚会、短视频等娱乐模式结合至关重要。“要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平台,助力科研人员研究解读,拓展广大群众的了解渠道,让锁在深宫内苑的文化走出闺门,给天下共赏。”朱奕龙建议,政府还应完善信息传递渠道,搭好信息互通平台,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构建“文化黄河”。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社会各主体的热情与创造力。

“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让我们共同弘扬黄河文化,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说,黄河流域需要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沿黄九省资源共享。

挖掘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5G+AR等科技手段、线上沉浸式展览参观、打造“文化黄河”数字视频媒体矩阵大数据……在各地陆续研究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新时代黄河文化魅力愈加焕发光彩。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