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乡村振兴

为乡村振兴释放农田活力

——安徽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2021年03月23日 17:13  |  作者:杨丹丹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为乡村振兴释放农田活力

合肥市义井乡红桥村村民在高标准农田里清沟沥水,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董功勋 摄

安徽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工作,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谋划推动。

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安徽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视察安徽重要指示要求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围绕大局谋思路,提升站位增投入,完善机制强管理,改革创新提绩效,扎实推进新发展阶段农田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独创“四个结合”


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有什么独创的做法呢?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农发局局长孔少林介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两年着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四个结合”探索创新。

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优先支持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夯实基础。2019-2020年,全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85万亩,惠及331个贫困村、9万多户贫困户。

二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两年来,支持“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641万亩,打造各类产业园和基地106个。

三是与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按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求,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试点,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的机制。据统计,2019年、2020年通过项目建设新增耕地3739亩、4179亩。

四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以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统筹推进生态田园与美丽村庄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两年来,共支持849个村改善人居环境。此外,还选择金寨、潜山等10个丘陵山区县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试点。

  

围绕耕地做文章,穷村摇身变强村


地处合肥市北部的义井乡红桥村是个偏远村,交通不便。它与中国众多没落的农村有相似的村情:首先是个人口“空心村”。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出人口达77.4%,留守的大多数为老人和儿童;其次是个传统农业村。全村较丰富的资源仅有耕地,且以稻麦等传统种植业和小农户经营为主;再次是个重点贫困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人口175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1.1%、总人口的8.2%,村集体基本无经营性收入。

这样一个落后村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强村。究竟是什么法宝让它“脱胎换骨”?

“打牢基础!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土地来做文章。”义井乡党委书记陈燕介绍说,红桥村共有确权到户耕地5420亩,人均2.54亩,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缺水易旱,且田块零散、高低不平,不仅很难对外流转搞规模经营,而且出现大量抛荒现象。

2019年春,红桥村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对全村耕地进行系统全面整治,让全村耕地“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涝可排、旱能灌”,不但奠定了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而且新增耕地300亩。

红桥村将整治过的5420亩耕地加上新增的300亩农田,没有再直接分给每家每户划片经营,而是把5720亩耕地作为整体性资产,由村集体掌握并经营。在乡里的牵线搭桥下,红桥村引入国内知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5000多亩耕地实行“耕、种、防、收、售”全托管。借助金丰公社集团化采购降成本、专业化种植高产出、渠道化销售高溢价的优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出率。

红桥之变,群众笑了。农民变股东,得到了土地分红和村集体经济成员分红双层收益,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0元,村集体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改革让集体强了。资源变资产,依托全村域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73.8万元,2020年达到150万元。

资金变股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入专业公司,实行订单农业,过去较为突出的土地抛荒现象消失了,全村2000亩抛荒地恢复种植。改革让民风淳了。“三变”归一变,村民在一块田里经营、一本账上分红、一片天地生产生活,矛盾纠纷减少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发展劲头更足了。村民们说:“村还是这个村,人还是这些人,真是改革一变天地宽。”

  

强农富民保粮安,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五大成效


红桥村是近年来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从整体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徽农村发展取得了五大成效,得到群众一致认可和点赞。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多超期服役、老化失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长期战略任务。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占耕地面积56.1%。项目全面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新增和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节约了灌溉水量,增加了机耕面积,全面完善了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大大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2019年大旱、2020年大涝,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都经受住了考验,抗旱排涝成效明显,抗灾减灾作用显著。

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徽是农业大省,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平均亩产增加100斤以上,为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粮食生产17连丰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升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安徽充分发挥科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通过良种良法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免耕直播、旱作节水、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等措施和实用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项目区优质品种率将达到90%以上,改进了传统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项目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

带动了项目区农民增收。安徽坚持把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科技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50元。

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安徽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酸化土地等措施,有效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项目区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药化肥减量施用、种养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采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同时,探索以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支持项目区所在村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田园村庄,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纳入民生工程推进,多措并举再上新台阶


为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21年开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民生工程推进实施,并确定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低于2250元,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财政重点支持事项,落实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省财政已安排31.25亿元,较上年增加8.3亿元,增长36%,督促市县财政足额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202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投资总额将达到112.5亿元。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动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部署要求,做好高标准农田专项债项目储备、发行使用等工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整合使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重点,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

加大宣传引导,加强服务指导,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好社会资本支持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文章。

强化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使用拨付资金,加快支出报账,提高资金绩效。加强动态监控,自觉接受审计、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坚决杜绝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农田 高标准 建设 农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