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大连九三学社社员:

灾害性生物“海星”暴发亟须引起重视

2021年03月25日 10:21  |  作者:张传东 吕东浩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大连九三学社社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关晓燕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李宏俊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反映:近日,青岛胶州湾海域发生海星暴发事件,严重影响当地养殖产业和渔民利益,亟须引起重视。

海星是掠食性肉食动物,适应性广、繁殖力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现存种类1600余种。其中,多棘海盘车是近岸海域海水贝类养殖产业的重要敌害生物,长棘海星是破坏南海珊瑚礁的重要敌害生物。

“胶州湾发生的海星暴发事件并非首次。”该信息透露,2006年—2007年,青岛崂山、黄岛、胶南及红岛等地近岸海域发生多棘海盘车和海燕海星侵袭,该处海域养殖的鲍鱼、菲律宾蛤仔、蛤蜊等产品受损严重,当地养殖产业遭受巨大损失,仅胶南地区因海星造成的鲍鱼养殖损失超过4000余万元。此次青岛胶州湾再度出现多棘海盘车暴发,受灾面积约10万亩,蛤仔死亡率超过30%,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

海星的生长发育分为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在幼体阶段,海星可以被鲈鱼、小黄鱼、鲽鱼等肉食性鱼类摄食,而成体阶段,则几乎没有天敌。关晓燕和李宏俊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胶州湾这次暴发的海星是多棘海盘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原因:相关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化,以海星幼体为食的鱼类天敌数量锐减,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海水养殖区大量的贝类能够为海星提供食物,促使海星向海水养殖区域聚集,造成海星暴发;青岛胶州湾一定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气候状况为海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有利于促使海星的聚集。

“海星暴发是海洋生态灾害的一种,对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带来很大影响,需要加强全链条研究、防治和监管。”关晓燕和李宏俊就此提出五点建议:

尽快制定出台海洋生态灾害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海洋生态灾害的应急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海洋生态灾害蔓延,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对我国突发性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监测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因地制宜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布局优化,合理控制近岸海域特别是半封闭海湾的养殖规模与强度。同时,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养殖技术、海洋牧场和碳汇渔业,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水养殖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灾害性生物“海星”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将海星纳入灾害生物监管体系,加强海星调查监测和预警工作,开展海星分布调查与评估,掌握其迁徙路径,识别生态灾害暴发的热点区域;在重点增养殖区周边建立生物监测体系,争取形成预警能力,敏感时期定期提示海星暴发风险信息,为防控海洋生态灾害提供决策支持。

加强海星暴发机制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开展海星暴发机制研究,厘清其发生、迁移和消亡的关键影响因子,结合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逐步掌握海星灾害暴发机制。探索有效防控海星暴发的生态修复技术,如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或增殖天敌生物等养殖方式,扼制海星暴发的可能性。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于海星作为灾害性生物的认知,提高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重视程度,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捕捞,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编辑:秦云

关键词:海星 灾害性生物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