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跟着总书记的“绿色足迹”看发展

国家公园建设给武夷山带来什么?

2021年04月01日 09:06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草长莺飞的三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工作多年的福建,首站就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乘筏沿溪而行,考察生态茶园,探访文化瑰宝,与游客打招呼、拉家常、聊环境……处处显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的关心与重视。

循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一起看看为保护这里,当地人们付出的努力——

国家公园建设给武夷山带来什么?

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它保存了世界上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6.72%;是中国东南大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物种基因库”“天然植物园”“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武夷山国家公园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如何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土地,是摆在国家公园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天空地”一张网

筑牢保护“根基”

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的就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指挥中心。

这个位于南入口处的指挥中心,可谓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大脑”。通过墙壁上的一块大屏幕,可对国家公园内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公园里的空气质量、水质、气候等各项指数一目了然,为武夷山生态保护打造了无远弗届的“慧眼”。

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吕兆平记得,过去巡山护林全靠人工。“几人一组,互相帮助,走没走,走了多远,其实都不清楚;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反馈,难以保障巡护质量。”

保护数据也难以积累。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前,科研机构每年要对大气、土壤等各项生态因子进行监测,但监测数据大多还是存在纸质报告中。

2017年起,这些情况有了根本上的转变。

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推进公园管理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生态环境、森林防火、入园卡口、林业有害生物等要素,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数据统一集中管理。

这里面有不少是国内首批试点项目。比如平台上的智慧旅游管理子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承载量控制、旅游服务指挥调度等,还接入了气象天气预报、九曲溪水情遥测预警系统、景区资源保护GIS系统以及外勤助手等。

这套监测系统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山水的精华——九曲溪,习近平总书记乘着竹筏漂流而下。这里属于“碧水丹山”特色的典型丹霞地貌,是我国同类山体最秀、类型最多、山水结合最好的自然景观区。

“武夷山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我们就把九曲溪水质资源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全天候‘错时执勤’、无人机不定期巡护等,确保九曲溪保护工作无盲区、无死角;另一方面,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展九曲溪水质、上游流量、水体微生物等监测研究。”张惠光介绍说。

在“一片叶子”上做文章

武夷山产业离不开茶,武夷岩茶、“大红袍”等响当当的词语是当地茶产业地位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此行也专程到生态茶园进行了考察。

过去茶园效益的增加往往靠扩大种植面积。但建立国家公园后,砍林种茶肯定是被禁止的选项。

“国家公园建成后,不仅没有新增一亩茶园,而且集中整治恢复了5000多亩违规违法开垦的茶山。”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贵民的介绍让记者有些意外。

怎么做到的?靠的是“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茶园建设”。

这可不是简单的不用化肥、农药。

通过请专家教授出谋划策,武夷山国家公园提出,要在茶园里面种植山樱花、银杏、罗汉松等珍稀树种,既满足观赏性,又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使生态更加平衡。

起初,推进起来并不顺利。

据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回忆,刚实施时,虽然免费提供大苗给茶农种,但是茶农担心树会挡住阳光,影响茶叶质量,并不愿意。

“于是我们就动员龙头企业带头,按照企业供地、公园出苗的方式,将一些苗送给他们免费试种。事实证明,种树对他们茶叶品质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林雅秋说。

“虽然茶园面积少了,但是我们的根基反而更牢固了。”永生茶业公司总经理方舟切实尝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益处。“经营茶叶追求质量不追求产量,因此不用化肥、农药,少量虫对茶叶质量没有影响;但茶叶对生态要求高,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不仅丰富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也重构了茶园生态系统,有效地保持茶园水土,使茶叶质量提高。”

除种树外,国家公园还积极宣传“茶—草”“茶—菜”等生态茶园模式。比如,茶园套种大豆和油菜。大豆本身是经济作物,割完豆秆后,豆梗留在地里可以做氮肥,可以解决茶叶所需氮、磷、钾的问题。同时,种完大豆后,虫子去吃大豆了,就会不去吃茶叶,又反过来保护了茶叶。

随着这些效益持续显现,茶农们纷纷加入生态茶园的建设中来。据了解,在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生态和有机农产品增量的“双减双增”工程背景下,武夷山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计超3万亩,为福建省生态种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

不仅仅是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建立国家公园的主要目标包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在实现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让当地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是国家公园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环境复杂,涉及4个县、市、区,9个乡镇、街道,29个行政村,涉及3万多人。而且此地集体林权占比高,自然资源依赖性强。“切实考虑原住民的利益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林贵民说。

作为典型南方集体林区,一项“地役权管理”的新尝试,在武夷山深处的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坳头村率先开启。

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前,毛竹是坳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砍竹、挖笋在这个村曾被视作靠山吃山的必须。

2020年,坳头村村委会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武夷山国家公园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合同》。按照约定,坳头村112户竹农将不再采伐村集体的10200亩毛竹,同时竹农要承担森林资源共管与保护义务。作为“补偿”,竹农将获得每亩每年118元的生态补偿金。

坳头村村委会主任张垂仁算了一笔账,村里一万多亩竹林,这样每年可获得140余万元的固定收入。

如今,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毛竹林地役权已经实施了4.5万亩。

这只是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福建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双方约定价格一次性将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收归国有,林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所有。未赎买部分参照天然林停伐补偿标准委托国家公园管理,按年给予林权所有者一定补偿金。目前,在国家公园中,已有4000多亩商品林实现赎买。

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四级调研员傅凯峰解释说,这些措施有效地对集体林地及林木进行统一管理,减少了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人为活动,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保证林农的权益。

据林贵民介绍,近年来,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实行特许经营,主动对接全域旅游布局,引导村民有序开展生态旅游。

“事实证明,通过共商、共管、共建、共享的保护新模式,对10%面积科学合理利用,可以实现90%以上更重要区域的可持续保护。”林贵民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国家公园 武夷山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