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绿水青山赋能 生态产业共赢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2021年04月02日 15:28  |  作者:马晓刚 李昊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呼伦贝尔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呼伦贝尔是大家公认的‘生态大市’‘绿色净土’,在近年来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坚定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呼伦贝尔市委书记于立新说。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坚决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守住了青山绿水,优化革新了产业,全面推动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化“绿”成“金”


坚定不移地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就要做到顺应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力,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与产业融为一体,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成色”就会越来越足。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之一,素有“牧草王国”之称,草原面积为993万公顷。2020年,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5.8%,连续5年稳定在70%以上,位列全区第一。

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核心腹地的陈巴尔虎旗,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天然草甸草原,天然草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陈巴尔虎旗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项目开启,作为建设国家草牧业示范区率先启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高寒地区实验室、草原综合馆、产业孵化中心、游客中心、草原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等,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草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技术推广应用,草牧经营主体培训和专业化、集群化招商,致力把草原产业培育成新型的战略性产业,打造中国现代草牧业示范区。

从大草原到大森林,从夏季旅游到四季旅游……呼伦贝尔完整的生态系统所呈现出来的美景随四季变换而五彩斑斓,“红春绿夏金秋银冬”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呼伦贝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盘活呼伦贝尔全域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冬季旅游常态化、夏季旅游精品化,逐步形成全时旅游、全域旅游的开放新局面。

  

产业生态化 点“冷”成银


呼伦贝尔市冬季漫长、空域广阔,寒冷的气候环境和富集的冰雪资源优势为发展机动车、航空器等工业品耐冷性测试提供了绝佳条件。

世界上的冬季汽车测试场大多数建立在高寒多雪地区,极限低温和长时间积雪成为建立冬季汽车测试场的最重要条件。牙克石市积雪天数占全年的1/3,具备推动冬季汽车测试基地向纵深发展的黄金条件。如今,该市建成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的凤凰山景区,拥有5个总面积363万平方米湖面的人工湖,适合开展汽车性能测试。封闭私密的环境、平整厚实的冰面使牙克石成为科技部命名的国家级现代服务业汽车测试产业基地。

随着C919大型客机在呼伦贝尔市高寒试验试飞成功,呼伦贝尔还进一步扩大了对“冷”资源的利用领域。同时,呼伦贝尔绿色食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秀水乡大米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芥花油之都”成功命名,全国奶业振兴工作推进会和奶业D20峰会成功承办,“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326个。

  

青山绿水织锦绣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素有‘草原之肾’之称。经过治理,呼伦湖又恢复了烟波浩渺、绿草如茵的美丽景象,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造福了一方人民。”呼伦贝尔市林草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来,周边流动沙地及半固定沙地得到了有效控制,周边湿地面积逐步扩大,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沙区牧草种类增加到30余种,克氏针茅、花苜蓿、糙隐子草、冰草、野韭菜等优质牧草逐步开始恢复,植被长势良好。2013年至今,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5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呼伦湖水量稳定、水质向好、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这只是呼伦贝尔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一个体现。“十三五”时期,呼伦贝尔市不断迈出生态环境治理的坚实步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成造林绿化任务325.3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面积4301.89万亩,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3处,全市林地面积达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达133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2.7亿立方米。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面积10358万亩,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任务累计完成447.84万亩,草原面积达993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1.4%。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512.93万亩,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20万亩试点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种植任务。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绿色矿山建设加快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这是呼伦贝尔人与青山绿水的美丽约定。呼伦贝尔人正用坚持不懈的绿色追求和绿色发展远见,诠释着永续传承、生生不息的绿色生态精神。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生态 产业 草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