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厉家寨:奋斗不停 “好例”不断

2021年04月08日 16:19  |  作者:高学萍 蒋欣然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7年,毛泽东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整山治水、科学种田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自此,厉家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如今,这片红色沃土从深耕土地解决温饱,到种植樱桃发展产业,再到做强美丽乡村文章……厉家寨人不忘革命精神,用愚公移山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一个又一个“好例”,被誉为“中国樱桃第一村”。

近日,记者再访厉家寨,在整山治水的良田上、在万亩樱桃园里,探寻新时期的厉家寨如何不断传承红色基因,焕发新活力。

  

整山治水“干”出沃野千里


厉家寨位于沂蒙革命老区,地处群山之间。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仅存的土地中,75%是麻岩山岭,25%是褐土地,全村300多户人家,只有6500亩薄田,是周边72个村中最落后的。

“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叮当响;棒子煎饼两手捧,地瓜稀粥照人影。”这段顺口溜,是厉家寨20世纪50年代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1951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厉月坤,为了解决乡亲们的吃饭问题,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带领群众开山劈岭,厉家寨人大规模整山治水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1981年到1991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厉月钦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平整田地,全村老少齐上阵,大家先将土层底下挖土掏空,再用铁锤、石锤砸碎石头。数九寒天,地里的石头又硬又多,有的社员的镢头把都让血染红了,但为了吃饱饭填饱肚子,老百姓也不叫苦。”

经过一次次地试验、摸索,厉家寨人先后通过叠地、深翻、“二合一”“三合一”的方式,把1000多块零星小地整成118块大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仅1956年一年厉家寨就平整土地2400余亩,到1957年厉家寨的粮食亩产达到500多斤,提前10年实现了全国粮食发展纲要的目标,创造了山区粮食亩产的奇迹。

“人勤地不懒,靠天吃饭丢饭碗。”这是当年厉月坤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整山治田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产量,但是如何保障灌溉用水成了全村的“头等大事”。

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寨彻底挥别了“粮荒”,并且名扬海内外。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来参观学习的国内外友人就达50多万人次。

  

红色樱桃“种”活老区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与山区恶劣条件缠斗近40年的厉家寨人终于将大山下的丘陵沟壑变成与平原“比肩”的沃土。但是,“解决温饱”绝不是厉家寨人奋斗的终点。

“黄蜜”樱桃甜如蜜,“红灯”樱桃高高挂,“乌克兰”樱桃似宝石……每逢5月中旬,在厉家寨万亩樱桃园里,品种繁多的樱桃看得人眼花缭乱。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厉家寨村党支部决定带领村民发展樱桃产业,让红色樱桃“填”满村民的“钱袋子”。

过去,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整山治水为种粮;现在,发展樱桃种植更是带着大家搞经济。现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厉明聪向记者介绍,2009年村党支部带头成立了厉家寨樱桃合作社。

近几年,合作社通过引种、育苗、推广技术等一套“组合拳”,村民樱桃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村民收入不断增长。

“我在承包的山场种植了200多株樱桃树,合作社派人来指导技术,还免费提供樱桃苗木,之前种了3亩多,辛苦1年才能挣个一两千元,现在每年都能收入1万多元。今年俺还准备扩大规模,再试种几个适合电商的新品种。”54岁的厉明东说。

2019年11月,鲁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线路上设立的厉家寨站,更是方便了外地游客来采摘樱桃。“现在合作社不仅搞种植,观光采摘、旅游民宿也应运而生。”合作社理事长滕厚玉说,现在,不少原来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都返乡创业,有的搞起采摘农家乐,有的做起樱桃电商生意,厉家寨的“好例”是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厉家 家寨 樱桃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