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评论

贝克特戏剧艺术的多维研究

——评刘秀玉《贝克特戏剧研究》

2021年04月12日 15:32  |  作者:赵美娜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贝克特的戏剧独树一帜。特别是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他的戏剧研究也日益活跃。国内对于贝克特戏剧的译介与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陆续有相关书籍出版,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贝克特戏剧研究》作者刘秀玉教授以其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从贝克特的生存体验和戏剧文本出发,深入、系统阐释了贝克特戏剧的艺术特色与美学趣尚,为贝克特戏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诗学参照。

一、 独特的生存论视角

《贝克特戏剧研究》开辟了贝克特研究的生存论视角。作者没有将作家作品与其生活经历进行一一对应的僵化解读,而是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把握贝克特的生平与创作活动,形成了贝克特戏剧研究的有机整体观。

在作者笔下,贝克特是真实而立体的:他热爱故乡爱尔兰,却选择自我放逐;他正义高尚,却对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闭口不谈;他对人类痛苦极度敏感与同情,却用最冷峻的方式剖析这一切。贝克特独特的艺术形式也与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20世纪是个焦虑的世纪,个体生存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打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绝望相伴相生,既厌生又畏死,厌倦和虚无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贝克特敢于直面世界,并承担起真实表达的使命。他的戏剧可能不是救世良药,但他用“言不可言、为不可为、行不可行”的艺术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现“荒芜中的绿洲”,表达“深切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存的极大悲悯之心”。

二、 公允的历史定位

《贝克特戏剧研究》避免了对贝克特戏剧作品的先验式解读,通过客观、理性、公允的阐释,将其从“荒诞”的神坛上解脱出来。作者推翻了“贝克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伪命题,充分肯定了贝克特作品中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作者在书中这样解读贝克特精神:“贝克特的主人公大多经历劫难,生活在废墟里,看不到未来,可是他仍有活下去的动力,哪怕希望像永远不会出现的戈多,他们也顽强地坚持。可以想见,在他们看不出悲喜的表情下面,一定是将生死了然于心的澄明与豁达。”贝克特戏剧不是“荒诞”二字能够概括的,在荒诞的形式背后,是剧作家对于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的理解与抚慰,是直面生存宿命的勇气和对人类永不屈服精神的致敬。贝克特戏剧在形式上极尽荒诞,他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内核却充满理性。他的作品往往不是绝望而是振奋,不是悲观而是顽强,不是痛苦而是安慰。

三、 多元的批评维度

作者对贝克特戏剧历史的、美学的、诗学的把握,为贝克特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观照视角和理论方法,也启发着国内当下的戏剧理论与戏剧批评。

国内贝克特戏剧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在对贝克特戏剧的哲学研究和形式研究,又多以单篇作品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使贝克特戏剧研究陷入了视角单一、印象式评述为主的僵化局面。《贝克特戏剧研究》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僵局。作者将研究重心放在贝克特的生存体验与戏剧本体论、戏剧美学的互动关系上,视野宏阔,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现世精神和理性观照相辅相成的,而贝克特一直遵循的简约主义创作路线,其实就是他经历了战争洗礼和人生悲喜之后对人生本质问题的探索和表达。该书为读者和研究者们建构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贝克特,引领我们客观、科学地探索大师作品及其不朽精神。

《贝克特戏剧研究》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思想和扎实的文本功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是近年来国内贝克特戏剧研究难得一见的突破性成果,也是贝克特戏剧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贝克特戏剧艺术 研究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