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柯仲平创作《无敌民兵》

2021年04月15日 10:06  |  作者:刘志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43年冬到1944年春,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著名诗人柯仲平率西北文艺工作团到陇东分区各县区巡回演出,历时3个多月。巡回演出期间,柯仲平到边界上的马渠(今镇原县马渠镇)住了些日子。马渠有个游击小组,是一支模范民兵武装,在抗击敌人的骚扰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柯仲平和游击队的同志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听他们和群众讲英雄的故事,然后便回到庆阳埋头写作。他的写作时间,一般都是从天黑到天明。

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写,几天后,一个可以演三个钟头的大剧本《马渠游击小组》就写出来了。歌剧以陕甘宁边区陇东边界马渠民兵对敌斗争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写的是真人真事,用的是真名。歌剧揭露了国民党破坏停战协议,制造事端,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表现了民兵游击小组劳武结合,保卫边区的英勇斗争。歌剧由音乐组的岳松、彦军、川静、刘烽等同志配上调子,陇东味的,民歌风的,又新鲜,又动人。文工团马上分配角色,排练。有时柯仲平还亲自参加导演,要求特严。他一来,排练场的气氛就变了,谁也不敢吊儿郎当。排练期间,马渠游击小组的同志们常被请来,与演员交朋友、提意见。很快,戏便上演了,群众看得津津有味,及时地配合了当时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斗争。

1946年边区从平时转入战时状态后,“为战争服务”成为边区文艺工作者最高目标。柯仲平响应“动员起来,保卫边区”的号召,对《马渠游击小组》进行了修改,加入边区边境的一些民兵材料,进行了再创作,改为十六场大型歌剧,定名为《无敌民兵》。

《无敌民兵》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为战争服务的题材,以游击小组的建立和巩固,以实际的错综的事件,和不漏掉现实生活中有关细节,呈现出现实生活的画幅,是一种教育和战斗情绪的激发。这出歌剧,在解放战争中,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西北文工团的保留节目。剧本被收在《人民文艺丛书》和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延安文艺丛书》中。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柯仲平 无敌民兵 创作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