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推动民族地区多渠道就业>会议新闻

让更多民族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2021年04月16日 15:48 | 作者:王亦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4月16日电 (记者 王亦凡)“民族地区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关键在于回去干什么、有没有钱挣。”4月9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

如何回答好这个“关键”?曾在新疆和田推动产业转移试验的汤敏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产业发展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方面的作用:产业转移试验中,从只有少数企业参加,到371家企业投资运营、创造50000多个就业机会,只用了6年时间。

深挖产业发展的抓手作用,“就地就近”成为委员专家热议的高频词。

“加快产业向民族地区的转移,对巩固脱贫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具战略意义。”汤敏表示,要让民族地区的产业转移更上一层楼,还要在形成产业集群和培养人才上下功夫。

汤敏建议,统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的战略布局。可以采取大分散、小集中、一县一品的集约化转移方式,通过产业链来弥补区位劣势。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转移企业对接融合,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与实训设备加大投入,加强产业转移的人才培养。

“将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就业优势,是民族地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的重要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提出了另一个思路。

潘鲁生介绍,近年来文化产业增长迅速,而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往往更高。在已公布的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占了近40%。

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才能利用好、发展好?“要打造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潘鲁生说,要通过以政策推动民族手工艺企业携手合作、建立民族手工艺产业联盟等措施,整合手工艺产业链条,以产业发展打牢就业基础。同时,还可以加强文旅融合,开展系统化的设计规划,体现当地文化厚度、创意风尚与风俗特色。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建议进一步落实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等促进就业政策,加大民族地区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力度。

会场内外,关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讨论还在持续。“要努力让更多民族地区群众能够不离乡不离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委员们的建言掷地有声,推动民族地区多渠道就业也任重而道远。


编辑:罗文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