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两岸交流

“唤醒台胞的中国心与中国情”

——广西组织“百名台籍高校教师看广西”活动纪实

2021年05月08日 12:48  |  作者:石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52607423601310865(296752)-20210508123428

▲台籍教师拜谒昆仑关战役烈士陵园,缅怀抗日先烈。 周桂芬 摄

242140883092867571(296754)-20210508123411

▲台籍教师考察广西钦州现代化港口。


石侃

这是百位台湾在广西高校任教老师的特殊之旅,也是让他们改变对大陆原有认知的颠覆之旅。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台办、教育厅组织的“百名台籍高校教师看广西”系列活动于4月26日至28日举办。百位台籍高校教师分成四组深入南宁、柳州、桂林、钦州、防城港等市,走访了工厂车间、学校社区、边关港口、产业园区以及昆仑关等历史人文遗址。本次活动增加了台籍在大陆高校任教老师对中国大陆、对广西社情民俗的深刻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对广西的热爱,坚定了他们扎根广西、耕耘广西的信心,同时不同程度地唤醒参与活动台胞的中国心与中国情。

■ 广西发展成就带来震撼

1958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完成。为了更好建设国家,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努力,柳州动力机械厂决定开始扩建。最开始扩建后的机械厂依靠着生产柴油发电机而生存,到了1960年,响应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五菱开始尝试着生产农用拖拉机。1966年,柳州动力机械厂正式更名为拖拉机厂,生产的“丰收”拖拉机也成了国家定型产品。拖拉机厂走向正轨后,就开始着手努力提高拖拉机的质量和产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柳州拖拉机厂的质量和生产速度都得到了质的飞跃,70年代中期,拖拉机年产量甚至达到了5000台,这在当时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可是一个相当厉害的数字。凭借着“丰收”拖拉机的优秀产出,柳州拖拉机厂成了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这也为后面的成功做了铺垫。

然而,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还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柳州拖拉机厂出现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和亏损现象。

改革大潮面前,柳州拖拉机厂再次转型,走向微型车时代。1982年,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柳州拖拉机厂的第一辆微型货车终于诞生了。在不断地测试与实验后,柳州拖拉机厂被正式批准微型车的生产,后来还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1985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更名为柳州微型车汽车厂。

“这组照片记录了柳州五菱汽车的发展史,同时一叶知秋,也是柳州建设成为年产450万辆左右汽车生产基地的缩影……”在柳州市,随着五菱汽车工程师的不断深入介绍,“百名台籍高校教师看广西”柳州分组的台籍教师们对柳州这座“岭南古城”的快速发展感到惊讶,他们为柳州五菱汽车人的坚持和创新感到震撼,同时,他们也在自问:“连发展这么快的柳州,在大陆居然还只是三线城市,这就可以想象到大陆经济发展是多么快,也理解了为什么14亿人对中华民族复兴那么有底气!”

“真不简单,这家企业2015年才开始建厂生产螺蛳粉食品企业,短短几年年产值就达30多亿元人民币,在台湾简直是梦想。”当台籍教师参观产值超百亿的柳州螺蛳粉工业园区的生产企业时,了解到该产业带动30多万人就业,使27万农村人口不用离乡背井,外出打工,而靠为螺蛳粉生产企业提供豆角、竹笋、姜、辣椒、田螺等农产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时,发自内心的惊叹。

在桂林,台籍教师参观桂林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和广西对台交流基地之一的桂林市秀峰区桥头村,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考察桂林市秀峰区桥头村乡村小学,赴“百年学府”桂林市中华小学参访,了解桂林市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体验丰厚底蕴民俗文化,感受祖国日新月异变化。

在鲁家新村和芦笛三村,当台师们看到他们通过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农业为基础、文旅助农业、发展多元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打造国际一流的有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度假区,纷纷赞叹桂林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感慨台湾当局尽管将“农村再生”推广了几十年,但由于政党轮替执政更迭过密,政客缺乏长期计划,实施后效果不明显。

在桂林傩文化博物馆,参访团成员观看了傩文化表演。在观看傩文化面具雕刻时,台湾少数民族教师沙部·鲁比表示,傩文化舞蹈及傩文化面具雕刻演变于农耕文化,台湾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舞蹈动作,可谓同宗同源。他随即虚心地向当地演员学习傩文化舞蹈。

当了解到桂林桥头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指导思想,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优秀民族文化育新人的教育活动时,台师们对此赞不绝口,同时反思台湾由于当局修改教科书,不真实反映历史,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较大,是目前部分台湾青少年缺乏祖国大陆认同感的主要原因。从桂林的实地考察中,台籍教师们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收获感悟是自然而然的。

“广西钦州港片区发展真的超厉害,成千上万个集装箱在集体作业,简直太壮观了!”在钦州保税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看着一座座高耸的起吊机一字排开,运输车载着集装箱来回穿梭,方形的集装箱延绵到视线的尽头;大型工程机械、特种汽车、通用轿车、空压机……

北部湾组的台师们走进防城港城市之窗、医学赋能中心、桂台青年创业基地、桂台健康城,了解到自“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落户防城港以来,防城港成为全国甚至全球医药产业的目光聚集地,感叹防城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台师们不禁为广西今年在现代化制造业,便捷的高速路、高铁,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欣欣向荣的景象赞叹不已。

■ 寻访激起民族自豪感

桂林七星公园里坐落着“八百壮士墓”。在烈士墓前,台师们向在桂林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士默哀,向抗战阵亡将士行三鞠躬礼,并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抗日八百壮士殉难的事迹。

“我们的文化、血液、基因、姓氏代表着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承担着历史的使命,需要把真实的历史代代相传,以此纪念为国牺牲的民族先烈。两岸年轻一代不能忘本,应该在共同的历史中找到民族认同感。”广西高校台籍教师周振千时表示。

1944年11月上旬,日军进犯桂林,国民党第四战区组织桂林保卫战,31军131师师长阚维雍率部与敌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自杀殉国,履行了与桂林共存亡的誓言。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和31军参谋长吕旃蒙突围途中遭遇阻击,吕旃蒙阵亡,陈济桓身负重伤,举枪殉国。131师391团官兵退守七星岩坚持抵抗,日军向洞中施放毒气,80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1945年,桂林光复后,政府组织清洁队和工程队前往七星岩,总计抬出烈士遗体823具,公葬于普陀山博望坪之巅八百壮士墓内,与三将军殉职纪念塔相邻而立。

“是先烈们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一代,抗战历史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我们找寻先烈的故事、了解先烈的故事、讲好先烈的故事,是增强两岸认同感的必要方法。”广西高校台籍教师潘柏年说。

在广西对台交流基地之一的刘永福故居,北部湾组的台师们认真聆听刘永福援越抗法、渡台抗日的介绍,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刘永福亲自率领黑旗军渡台抗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有感悟。台湾教师余安顺说:“刘永福将军在我们心中有着特别的情愫,这次能够一睹刘将军故居真容心里倍感振奋,钦州在保护古迹方面做得很好,这也是对我们两岸共同历史文化的守护。”

走进南宁市昆仑关战役旧址,南宁组的台籍教师们在昆仑关战役烈士纪念塔前、博物馆里深切缅怀在此战役中牺牲的抗日将士。青山环绕的昆仑关战役旧址在雨后显得格外庄严肃穆,4月27日上午,在大陆任教的台籍教师们来到这里,了解当年中国军队英勇抗日的故事。来自南开大学的台研中心主任、原中国国民党主席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表示,昆仑关是一个非常险峻的地方,当年为了中华民族免于灭亡之难,中国10万将士与日军3万多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惨烈的战斗,记录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大陆用如此详尽的资料,还原当年国军抗战的历史,这样更有利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让曾为国民党主席顾问的我很感动。黄清贤说,作为抗战的历史博物馆,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为两岸交流、寻找契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了解历史,才能增进两岸民众彼此了解,抹平彼此的误解和差异。昆仑关的历史痕迹也展示,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同胞,我们曾有共同的历史,我们要珍惜和平,珍惜“九二共识”,珍惜两岸交流10年的黄金时代,不能违背两岸同胞的和平愿望行事。

对于本次“百名台籍高校教师看广西”活动,台师们收获很大,但大部分台师也觉得有一些遗憾,那就是没有到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去视察的湘江战役纪念馆看看。

台师们表示到目前为止,只有小小部分台胞去过国共两党湘江战役旧址。他们认为,湘江战役纪念馆虽然是中共党史上重要的环节,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仅中共党员要知道这段历史,海外华侨、台港澳同胞也要深刻了解这段历史,这样才理解中国社会经济近期发展那么快,人民那么团结,大陆的党政军和人民群众凝聚力、执行力、意志那么坚强。他们建言,有关单位要多引导台湾同胞去中国历史、中共党史的关键节点旧址感受、洗礼,才能增进台港澳侨同胞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同心圆。

正如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在此次活动中所说,2020年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出口15145.5亿美元占全台湾出口的43.9,台湾在两岸的贸易中获顺差866.7美元。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不但没有随着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存而增强,反而逐日递减,乃至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理念都受到部分台湾同胞质疑,台湾人民中国心的失落症结在于对历史定位的错误,所以中国人都应该通过历史的考察,重新唤醒台湾人的中国心与中国情,让作为台湾社会主体的台湾民众应该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已远不是西方列强刀下任人宰割的鱼肉了,祖国统一,不是谁吃掉谁的政治问题,而是两岸中国人共同走出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真正站起来做人的民族大业。

■南金东箭,鸾翔凤集

“两岸一家亲,桂台亲上亲。”这是广西近年来对台交流的重要口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负责人表示,大陆与台湾血脉相连,文化习俗相通,“而广西与台湾的联系更是悠久,不说近代史上的唐景崧、刘永福等与台湾历史渊源,就说从广西的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与台湾花莲、台东、屏东、宜兰等的亚美、布农、泰雅等民族的服装衣饰、农事方式、生活习俗至今相差无几。”而每逢广西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节庆“三月三”时,都会邀请台湾花莲、宜兰、台东、南投等县市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桂台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每年广西与台湾密切交流的还有:桂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论坛、桂台民俗文化交流周、桂台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研讨会、桂台大学生夏令营、桂台中小学学生校园交流活动、桂台教师发展和高校高峰论坛等交流活动。

同样,每逢台湾花莲、宜兰等县市的少数民族举办“丰年祭”“泰安节”时,广西也会应邀赴台参加节庆活动。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桂台人员往来累计近1000万人次,每年来桂观光、探亲、工作的台胞达100万人次,在桂生活、就业、发展的常驻台胞近3万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和发展格局。

“南金东箭,鸾翔凤集。”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负责人表示广西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各项惠台方针政策,积极探索桂台融合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和提高服务台商、台师、台青、台属的方式与质量,吸引台湾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工作渠道和平台,短短两三年,已有140名台籍博士在广西16所大学任教,有数十名博士、专家在广西的银行、工厂、商贸企业,科研所、医院等机构服务,他们在信息技术、医疗卫生、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等领域深耕,书写其美丽的人生。

“优化服务,留住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台办负责人说,广西高度重视台籍高层次人才,各部门主动承担招才引智和针对服务的工作,积极助力人才强桂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策保障、规范选聘、联动管理,积极服务台籍高层次人才。广西支持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用足用活国家、自治区相关惠台政策,先后出台的“80条”“30条”,广西通过开通台籍教师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关怀服务融入日常、推动情感认同双向融通等渠道,着力解决台籍教师生活、工作困难,为他们安心教书育人提供保障。激发台籍教师为广西、为大陆服务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自治区台办、教育厅及高校所在地的市委、市政府经常召开座谈会、社会实践、文化沙龙、异地考察等活动,引导台籍教师了解祖国大陆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方针政策,增加文化理解和情感认同。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广西 台湾 台籍 教师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