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委员建言

吴定海:加强公共服务合作 推进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2021年05月14日 16:3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圳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推进都市圈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下面我就加强公共服务合作,推进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做一个发言。

一、 公共服务合作是大湾区都市圈发展的前提

从纽约、东京等世界著名都市圈的经验看,产业和人口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正是由于交通和公共服务壁垒的消除,才使得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圈产业和人口得以在城市群内部自由流动,推动了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和大都市圈的形成。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和深圳分别是广深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和引擎。广州和深圳从全国和全球引进产业、资本和人才,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些产业、资本和人才逐步向周边地区溢出,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东莞、惠州等市的产业和人口很多都是深圳转移的结果。但由于目前都市圈内部的交通和公共服务等存在许多行政壁垒,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不利于大湾区的发展和都市圈的形成。

深圳1997平方公里土地上,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他们都是深圳奇迹的创造者,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根据我国2011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的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测算(人均居住用地最低为25平方米、公共管理和服务用地最低为5.5平方米、道路交通最低为12平方公里、绿地广场最低为10平方米等),深圳2000万人口所需要的建设用地最低约为1491平方公里,目前我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缺口达500平方公里左右,可建设用地的缺乏导致深圳开发密度过大,营商成本高企。就东莞、惠州等都市圈周边城市而言,由于存在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壁垒,深圳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顺畅地向这些城市转移,也影响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这些壁垒,才能更好发挥深圳的引擎作用,实现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二、 加强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务合作的建议

建议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湾区城市间公共服务协作的体制机制,打破目前湾区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各自为政的状态。目前要重点推进如下公共服务合作。

一是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共交通服务合作。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交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和节约用地等诸多优点,是都市圈发展的优先选择。目前城际轨道速度慢,不便捷,不利于城市间的互联互通。鉴于湾区内部交通的巨大体量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湾区内部亟需规划建设兼具地铁便捷和高铁速度优势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以满足湾区内部大规模人口日常通勤和商旅需要。建议加强湾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规划建设,同时改进城市内和城际轨道交通的设计,如建设快慢结合的双层轨道交通干线,慢线组织沿途客流,快线高速送达,以提高通道利用效率和客运能力。

二是加强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研究制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供给的内容、方式、投入、分配体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等。教育合作方面,可采取合作新建学校、现有学校改扩建、购买空余学位、购买土地兴建、集团化异地办学等方式,探索属地管理和飞地管理结合的灵活管理办法。

三是实行跨区域住房保障合作。国际成熟的大都市圈大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性,即早期市民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区工作生活,其后演变为核心城市工作、周边城市(区)居住生活,再后来演变为核心城市向外围扩散、都市圈合理分工一体化。建议深圳顺应这个都市圈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引导相关产业、城市人口顺畅地向周围地区转移。为此,深圳可通过购买临深片区土地兴建保障性住房、整体收购临深片区商品住房作为安居型商品房、引导住房保障对象集中购买东莞惠州临深片区商品住房,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等方式,缓解新增人口的住房、入学等公共服务供给压力。随着各类人口和产业向临深城市转移,将产生溢出效应和化学反应,带动临深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繁荣,真正发挥好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发言者系深圳市政协委员,市社会科学院(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主席人选))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