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绿·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

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2021年05月27日 09:13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又有了一个新工作:和海淀区苏家坨镇结对帮扶。闵庆文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参与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用闵庆文的话说,“以后就是苏家坨人了。”

据介绍,今年年初,北京市为充分发挥首都专家优势、汇集各方智慧力量,公开招募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和京郊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对,日前,在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推介会上,闵庆文和其他几位专家一起与有关乡村签约,将推动海淀苏家坨、顺义等京郊地区的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如何使京郊的农村更美丽?闵庆文有自己的想法。

“北京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也种植出很多‘贡品’,比如京白梨、玉巴达杏等等,它们不仅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而我将帮助当地进一步挖掘它们的文化、生态价值,通过管理层面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闵庆文说。

事实上,多年来,闵庆文一直在为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

农业文化遗产是集农业生物资源、农耕技术、乡村文化、田园景观等于一体的活态性、复合型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一项新的大型国际计划,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也被称为“农业文化景观”。

闵庆文还专门做了解释,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重要的农业种质资源库。例如,内蒙古敖汉旗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目前搜集到的谷子、玉米、高粱、黍子、芝麻、糜子、蔬菜等传统旱作品种就有218个。

“农业文化遗产地也是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例如,贵州从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农业文化遗产地还是生态农业技术最集中的地区。例如,间作套种、农林复合、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于农业绿色发展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闵庆文说。

农业农村部自2012年起,已发布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18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保护乡村生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闵庆文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市人大代表,在全国和北京市两会上,闵庆文持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并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目前,北京已有两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遗产价值远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还没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工作做好,把京郊建设得更加美丽。”闵庆文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