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动态

东北老国企 焕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鞍钢集团、中国一重深化改革纪实

2021年05月27日 18:0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的讲话犹在耳畔,东北老国企动真碰硬的改革,已然见了实效。

在日前举行的国企改革先进典型媒体见面会上,鞍钢集团和中国一重结合国企改革的举措和成效回应了大家的关切。

“僵尸企业”浴火重生 化茧成蝶

朝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朝阳钢铁)是鞍钢集团重要精品板材基地,于2011年成立,但自投产后连续6年亏损,濒临破产,被认定为“僵尸企业”。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朝阳钢铁强化改革意识,升级改革举措,2020年实现利润9.44亿元,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铁、钢、材成本进入行业前5名。

看到上面的介绍,大家在感叹改革成果的同时,不免会对“为什么具有战略定位的新基地,投产后6年便被认定为‘僵尸企业’”更感兴趣。问题出在了哪儿?

体制机制短板突出。直接导致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职工活力不够、企业发展质量不高。钢铁行业竞争异常激烈。2020年民营钢企粗钢产量占比达63.21%,排名国内前十钢铁企业中的民营钢企4家,粗钢产量超过千万吨7家。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栗宝卿谈到改革前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时如是说。

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是推进改革的前提。同样,在生死存亡之时,也才更能形成改革的共识。

那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举措是什么?面对生存考验,朝阳钢铁坚定不移地开始了对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2016年,通过实施以契约化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实现扭亏为盈,并保持连年盈利;2020年,推出了改革“升级版”,以授权同利、经营建模、成本变革为着力点,打造灵活高效市场化机制的国有钢铁企业样板。

几句简单的概括,是背后一件件一步步的推进。

首先,要抓问题关键,牵住改革的牛鼻子。众所周知,国企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和资源等优势。为什么会失去市场竞争力,究其原因是机制未能跟上市场的需要。朝阳钢铁强化机制转换,突出授权同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朝阳钢铁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旭介绍说,我们坚持市场导向,把握授权和同利两个关键,从外部松绑,做到能授尽授;从内部搞活,建立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在授权方面,让“拉车扛活的人”有更大话语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有更大决策权。在同利方面,通过超额收益分配,强化业绩导向,实现收益共享,实现企业与职工同向、同求、同行。他举例说,朝阳钢铁以取得收益的1%激励创新团队,来强化创新同利。2020年前8个月,共奖励职工创新260余万元,实现了企业降本、员工增收。

另外,市场经济下,市场应变力的提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朝阳钢铁以财务预算为主线,通过经营活动模块化、模型化、模式化,实现销售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销售转,采购围绕生产转,一切围绕效益转。同时,朝阳钢铁不断提高成本意识,强化精益管理,让成本竞争力成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市场驱动现场”“现场随动市场”的动态调节下,在“全员参与”“追求精益”“确保受控”的成本变革中,干出了朝阳钢铁的活力和竞争力。

朝阳钢铁改革不易,成果颇丰。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凤凰涅槃,更是鞍钢集团改革的缩影。

栗宝卿在介绍集团整体改革情况时表示,近年来,鞍钢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把“效益有改善、员工有获得感、企业发展可持续”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把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弘扬“鞍钢宪法”精神,把握“两参一改三结合”精髓,着力“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坚持“权力放下去,效率效益提上来”,着力打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截至目前,鞍钢确定的76项三年改革任务已全面启动,坚决完成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完成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总量70%以上”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企业重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尤其是勇当铁矿产业链链长,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鞍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大块头”激发活力 增强动力

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国有企业自带光彩,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作用。在鞍钢集团如火如荼深化改革的同时,地处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也上演着大刀阔斧的改革。

毛泽东主席提议建设,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功能定位,率先在祖国边疆荒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共和国“长子”。这是中国一重(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的标准介绍。足见这个“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重型机器制造厂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使命。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一重始终秉承“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科技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钢铁、核电、火电、石化、船舶、汽车、矿山、航天航空、深潜、军工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深耕实体经济,致力科技创新,做强装备产业,创造了数百项第一。不仅解决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有无”问题,打破了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而且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目前,中国一重是由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已发展成为中国核岛装备的领导者、国际先进的核岛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当今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国际领导者、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设计开发和制造及服务供应商。

实实在在的“大块头”,在建设、改革时期,有着瞩目的成绩,也有着不轻的困扰。

前些年,中国一重受自身体制机制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尤其2014年—2016年连续3年出现亏损。在外界,造成了社会对国有企业和东北经济的担忧;在内部,影响了员工的收入和信心。痛定思痛,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中国一重深刻认识到,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改革别无他途。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国一重坚决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打响了改革攻坚战,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推动改革全面发力、持续推进、破局闯关。

体制机制创新是激活国企内在发展动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根本途径。这一共识形成后,中国一重怎么做?

中国一重党委副书记、董事张振戎介绍说,我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推动企业面向市场,把市场化血液融入企业管理。成立了以董事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改革办公室,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打通管理的任督二脉,推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思路实现“三个转变”。

在管理体制上,通过推进分层管理、层层签订经济责任状,促使每一个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实现了企业从“一管到底”向“一追到底”管理体制转变;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层层模拟法人、环环快速联动、人人面向市场、招招应对危机,以营销为龙头建立起研、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全面建立起指标、责任、跟踪、评价、考核“五个体系”,把外部市场机制真正引入企业内部,实现了“以生产为主”向“以市场为主”管理机制转变;在管理思路上,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央企要积极与地方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带动地方发展配套产业”的重要指示,坚持与地方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与地方政府、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建设“一重产业园”,逐步提高地方配套比重,推动非核心制造环节溢出,与本地企业共同打造风电、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实现了从“以自我为主”向“开放合作”管理思路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的有效结合、互相作用,中国一重的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翻番、三年跨越。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2020年战胜疫情挑战,实现逆势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1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41%;今年以来,在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顺利实现了“元月开门红”“首季满堂红”既定目标,截至4月末,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8.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9%,九大指标全线飘红。

张振戎表示,到“十四五”末,把中国一重初步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创新动能强劲、安全保障有力、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突出、军民深度融合、地企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共享的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产业集团,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一重的新贡献。(闫秋图)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