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永远的女兵

2021年06月03日 10:3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女兵今年93》油画 周利友 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吕伟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了一批东北抗联女兵主题绘画作品。这批作品共5幅,由沈阳画家周利友创作,油画《女兵今年93》为其中之一。

油画《女兵今年93》,2.4米×2.2米,创作于2015年,所绘为东北抗联女兵李敏。画中李敏身着抗联军服,胸前挂满奖章,肩背钢枪,英姿飒爽,背景为东北抗联战士的群像剪影。李敏眼神深邃而凝重,仿佛在回忆那峥嵘岁月。李敏时年虚岁93,故作品命名为《女兵今年93》。该作品曾在辽宁省美术馆、八一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机构展出,深受观众好评。

除了《女兵今年93》,周利友创作的这批绘画作品还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百岁奶奶的建军节》《三姐妹》《追忆往事》。画中人物均为东北抗联女兵,除了李敏,还有李在德、刘淑珍、李桂兰等,她们都曾亲历东北抗战史上最艰苦卓绝的战斗,是那段伟大历史的见证人。

画家周利友生于1958年,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曾就职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其创作东北抗联女兵主题绘画始于2015年。2015年的3月,周利友来到哈尔滨市鞍山街的一个小院,这里是抗联女兵李敏的家。家中到处可见东北抗联文物,其中有抗联战士穿过的靰鞡、赵尚志用过的粗瓷碗,还有很多战争年代的书信和歌曲曲谱等。

李敏1924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梧桐河畔的河东村,朝。她童年时期即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36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锅盔山、大旗杆、双鸭山煤矿等多场战斗,曾多次临危不惧、冒死抢救落难战友,还爬冰卧雪、吃过草根和树皮,也和党内不坚定分子、叛徒作过坚决的斗争。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李敏和抗联将士一起英勇抗击日寇,以坚毅和忠诚为祖国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听李敏回忆烽火往事,抗联女兵坚毅不屈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周利友,他决心画好这位抗联女兵,讲好抗联女兵的故事。随后,周利友查阅东北抗联史料,寻访东北抗联曾经战斗过的遗址,专程观看了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剧中李小凤的原型就是李敏。

周利友怀着敬佩之情完成了油画《女兵今年93》,并在辽宁省美展上得到好评。这激励着他把抗联女兵题材继续画下去,他又在黑龙江依兰找到95岁的刘淑珍、在北京找到101岁的李在德,多次走近耄耋之年的抗联女兵,倾听她们口述东北抗联历史,为抗联女兵主题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画家,周利友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人物,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和历史的见证者。他喜爱和擅长人物肖像画,多年的坚守,在肖像画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择以东北抗联女兵为主题,以当年幸存的几位女英雄为主线,深入历史考证,贴近人物生活,反复调查研究,以抢救历史、启迪后人为己任,投入抗联女兵的人物组画创作。在创作了《女兵今年93》后,周利友又饱含深情地创作了其他4幅抗联女兵主题绘画作品。

周利友专注东北抗联女兵主题绘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求切入点,讴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的创作十分难得。他也表示,将继续挖掘、抢救东北抗联历史人物画题材,充实这一主题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以此记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反映时代的伟大精神,做一位不负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

1935年秋,当时李敏虽然只有11岁,但已经是安邦河区抗日救国儿童团的团员了。接到散发抗日传单的任务后,她在萝卜窖里点上獾子油灯夜以继日地赶印传单,印好后再冒着生命危险到双鸭山地区的集贤镇、沙岗、福利屯、苏家甸等地散发。

1936年,12岁的李敏加入东北抗日联军,是当年东北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这年冬天,李敏被送到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四师营地,安排在被服厂工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年就是她和被服厂的姐妹们,仿照苏联红军的帽子,一针一线给抗联战士缝制军帽。

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制作军服非常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布料来源。因为城市乡镇被占领,敌人对抗联始终封锁围剿,又得不到任何补给,想大规模采购和生产布料根本不可能。特别是红色布料,尤为难得。

对于有限的红布,除制作军旗外,只够制作军帽的五星和袖标领章了。实在没有红布时,李敏她们就用红桦树皮或秋天的红树叶代替红布料。就是穿着这样的服装,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艰苦困难的环境中顽强战斗,跟日寇浴血搏斗,消灭了18万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联战士不但遭到强大敌人的追击围攻,还常常受到断粮、断药的威胁,忍受饥饿的煎熬。尤其是冬季,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斗争更加艰苦,部队经常在饥寒交迫中与超过自己十几倍、几十倍的日伪军周旋苦战。

1938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完达山脉。日伪军趁着大雪,由北山上来对抗联队伍进行围剿,被服厂和医院被日军包围。当时,西面是数丈深的悬崖绝壁,南面是又宽又长的雪沟子,唯有东山较近,且有树木可以隐蔽。李敏趟着没膝的积雪开道,却没见人跟上来。转身一看,她发现本来跟在身后的战友又被包围了。敌人已逼近,李敏机智地滚进一个雪窝子里隐蔽起来,才得以虎口脱险。女兵排只有她一人突围成功。

经过数年苦斗,3万多人的东北抗联队伍,只剩下1000余人。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他们退到苏联境内休整,被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又名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这是一支传奇的部队,他们接受苏军提供的服装、武器,按照特种部队的标准进行训练,甚至使用了与苏联军队相同的军衔制度。

李敏是教导旅中的一员,也是该旅最年轻的女战士。在那里,李敏接受了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包括各种武器的使用、通信技术、前线救护、架设电话线、铺设铁丝网、翻越障碍和战斗行军队形编组、行军警戒的派出搜索以及耐寒训练、冬季滑雪、武装泅渡等。此外,李敏还在苏联接受特种空降训练,是中国首批具备伞降能力的女特种兵。

1945年随苏联红军回到东北后,李敏参加了苏军对日寇发起的最后一战,先后完成军事侦察、通信联络、破坏敌占区重要设施等多项任务。此后,李敏还参加建政、建军、妇女群众工作等。

百战余生,晚年的李敏特别怀念那些长眠在黑土地上的东北抗联战友。抚摸“朱可夫勋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章”,李敏感慨道:“这些奖章,属于每一个抗联战友……”

将“十四年抗战”写入教科书

李敏曾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离休后,依旧没有停歇脚步,继续奉献自己的余热。2010年,她荣获哈尔滨市“百年风采女性”荣誉称号;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亲切接见过她。

李敏晚年,组建了“东北抗联宣传队”,宣传东北抗联14年苦斗史,弘扬抗联精神,并多次向全国政协及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将中国抗战历史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春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十四年抗战”被正式写入中小学教科书,将东北抗联的抗战历程纳入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体系之中。

至此,长期以来认识不尽一致的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终于通过进入教科书的形式加以解决。“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面抗战时期。

“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地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于1932年4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正式对日宣战。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冲破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缚,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队伍,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多人,活动范围遍及南满、东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扰乱了日军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

李敏曾说:“没有哪一场战争,像东北战场这样惨烈,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数十万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殊死搏斗。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的,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和由他们谱写的这段历史。”

东北14年抗战史需要记录、需要传承,更需要铭记。教科书是面向青少年的,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能让他们更全面、真实地认识抗战历史,更完整地了解日军侵略罪行和我国人民为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我原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抗日战争十四年历史写入教科书,现在终于实现了。”2018年7月,李敏逝世,想必她是含笑离开的。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抗联 东北 李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