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旅游>资讯

桑植:绿色家园的红色宝藏

2021年06月04日 14:3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刘洋 王双

在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和长征出发地洪家关,缅怀革命先烈;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享受幽林觅趣;在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土著”们共唱桑植民歌,学习摆手舞、杖鼓舞……湖南桑植这片红色热土展开色彩斑斓的画卷,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春风似贵客,所至尽繁华。”5月上旬,桑植县文旅广体局公布统计数据:“五一”假期该县累计接待游客14.77万人次,同比增加28.54%;实现旅游收入4431.66万元。其中以洪家关旅游区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最为红火,占旅游总人次的72.40%。

红土地上别样“红”

桑植位于湖南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这里是贺龙元帅的故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革命战争年代,当时仅有10万多人口的桑植县,有5万人参加革命及红色政权建设,有2万人跟随贺龙参加革命,有4000多人踏上长征路。新中国成立后,回到桑植的不到50人……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馆。毛泽东曾赞扬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事迹:‘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专业的讲解,将游客带入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距离桑植县城10公里的洪家关,贺龙故居与贺龙纪念馆坐落于此。在距离两地不远处,有座被当地人称之为永安桥、贺龙桥、红军桥的木桥,这里曾一次次被敌人摧毁,又一次次被人民重建。如今,桥下潺潺流过的溪水似乎仍在诉说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近年来,桑植县实施“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红色当头,三色融合”发展思路,主动融入张家界旅游经济圈,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介绍,桑植县已重点打造了罗峪整编指挥部旧址、刀劈盐局旧址、云头山战争旧址、陈家河大捷纪念碑、洪家关革命烈士纪念塔、红花岭红军战斗遗址、红二方面军出发地纪念馆、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等景区。其中,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入选“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去年,在桑植召开的湖南省政协“挖掘全省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协商会上,刘卫兵表示,要加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更多支持关注,推进桑植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

如今,桑植正加快提升红色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不断促进景区全面升级。刘家坪、洪家关景区建设完成投入3.1亿元,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指挥部旧址、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景点修缮一新;九天峰峦景区已完成国家4A级景区创建,今年正在进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约6.5亿元的桑植县红色教育培训暨研学基地项目一期工程也将于今年7月1日完成交付使用。随着张桑高速、黔张常铁路的逐渐开通,桑植红色旅游呈现别样“红”。

绿色家园旅游提档

“桑植不仅有红色景点,这里的山水洞天更是大美如画!”一位来自湖北的游客被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深深吸引,发出感叹。提起绿色旅游,人们往往会优先想到张家界市。其实,在桑植这座小小边城,也别有一番洞天。

在利用张家界西线旅游开发的势头下,桑植县构建“一心三轴四组团多点”为主的旅游空间,扩大在张家界旅游中的“桑植份额和话语权”,努力让全县旅游资源“活”起来。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柱林立的奇幻溶洞九天洞、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峰峦溪天然森林公园、百里画廊溇水风景区、澧水发源地桑植五道水……自然景观与人文胜景在此交汇,赋予这片美丽乡村以悠长韵味。

随着黔张常铁路、张桑高速通车运行,桑植县加强了与张家界核心景区互补对接,每年近200万名游客涌入桑植;洪家关文旅小镇、苦竹寨改造、红色旅游智慧信息系统等等重大项目相继上马。从传统“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桑植县,大步迈向旅游强县。

旅游发展起来后,家住洪家关的村民刘孔明在家门口开起手工艺品门店,用自己的手艺吃上了旅游饭,生意好时,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曾是贫困户的他在2019年脱了贫。从外务工回乡的“80后”村民谷思钰则是桑植县电子商务中心平台的受益者,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她把当地的农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并且正在计划向旅游商品进军。

如今,昔日荒山已建成桑植白茶采摘体验园。从养在深闺到为众人识,粽叶、萝卜、竹编、菊花芯柚等众多“桑植特产”也和白茶一样走出深山,走向了市场和更多外乡人的餐桌。去年9月29日,“印象桑植”农产品示范馆开馆,进一步拓宽桑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当地农户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小康路”。

民歌唱出幸福调调

“桑植是个好地方,地是刮金板啦,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呀,人是活神仙……”一首《桑植是个好地方》唱出了属于桑植人的幸福感。源远流长的桑植民歌,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族文化上,桑植县深入挖掘白族、土家族民俗文化底蕴和桑植民歌,主打红色文化和以桑植民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将山水美景、民俗风情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让游客既能赏景听歌,又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填补了旅游胜地张家界在红色旅游和白族民俗体验方面的空白。

生长于桑植田间地头的艺术形式伴随歌声走出大山,在更高更大的舞台大放异彩。桑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德才说,2019年,桑植县成功举办湖南省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桑植民歌节;2020年,组织参加省旅博会和省红色旅游文化节等节会,赴黔张常铁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宣传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如今,“张家界看山看水,桑植听歌看戏”已经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桑植非遗文化也在当地旅游演艺、人文景点等文旅产业中唱起了“主角”。

“来到桑植,你会知道这里的山上冒民歌,树上长民歌,地里种民歌,锅里煮民歌,河里流民歌。”谢德才说,“桑植民歌为何这么奇特?因为,这里山水的灵气养育了她,这里土地的肥沃滋润了她,这里民族风情的独特装扮了她。她折射出了桑植人民过往的岁月。”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桑植 旅游 红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