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万年永宝”汇聚首都博物馆

2021年06月10日 16:0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兵马俑紫色御手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胁侍菩萨重层壁画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

本报记者 付裕

首都博物馆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这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的重磅展览,全面展示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

呈现重要考古发现

一万年前的稻米,到底什么样?在“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中,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碳化稻米呈现了上山文化的万年水稻。

距今11000—8600年的上山文化,得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上山遗址。作为长江流域最早旷野遗址群,从一开始就出现密集的稻作证据,对探索人类走出洞穴和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实证。也就是说,上山遗址的稻谷遗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驯化初始证据。经C14测年可知,一万年前,水稻最早在中国开始被驯化。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丰富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

这些万年稻米,只是本次展览重要展品的缩影。在这场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共汇集了10个省区市、23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和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

在重要考古发现方面,此次展览还展出了郑州汪沟遗址瓮棺出土的碳化丝绸。汪沟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在该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

考古工作者在研究中,采用了基于定制的多克隆丝蛋白抗体建立的微痕检测技术,对该遗址瓮棺里出土的纺织品纤维材质进行分析,可以确认其为丝织品。结合其他遗址相关发现,确切证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展现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与其他展览不同,此次展览是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深入介绍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修复技术的重磅展览。在“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5个章节中,展览集中揭示了文物保护学术成果、科学技术手段。

尤其是在重要文物的保护修复方面,此次展览展示了重要成果。其中,陕西西安唐李倕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李倕冠饰及服装佩饰,由于冠饰及服饰配饰由大量不同材质的零散小件构成,出土时材质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文物工作者对其整体提取至实验室进行清理后,再逐层提取,使其复杂的结构得以完整揭示并复原。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马俑,表面原本施有明艳的彩绘,其彩绘底层的主要成分为生漆,制作工艺及对环境变化的剧烈反应导致其出土时迅速卷曲起翘而脱落,极难保存。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当中,新材料的研发结合特定的加固技术,使这些彩绘陶俑能够以本色示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漆床同样引人瞩目。据了解,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群出土了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船棺以及数百件精美的漆器,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漆床出土时共45个构件,其中部分构件被盗扰,饱水糟朽,结构脆弱。经过清洗消毒、加固脱水、干燥定形等技术处理,使这一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漆床得以复原。

原藏于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第4窟中心柱、现为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收藏的胁侍菩萨重层壁画,也是壁画保护修复的经典代表之作。

武威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创建于北凉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因兴修黄羊河水库,对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和彩塑进行了搬迁,自 2015年起,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对馆藏天梯山石窟壁画开展保护修复。

此壁画为重层壁画,下层绘有北凉时期胁侍菩萨,上层绘有元代胁侍菩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过程序复杂的重层分离与修复,壁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留存。

同样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16-2号车,也是重要的复原件。

《周礼·考工记》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最多”,车舆是古代机械制造最高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2006年以来,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了大量车舆,为中国古代车辆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复原及复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除器物之外,书画保护与修复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门类。此次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原为故宫符望阁内檐装饰,绢本青绿设色。透光摄影显示,背衬由小幅纸张拼接而成,不同层托纸的尺幅和拼接方式均有所差别。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前主要存在褶皱、开裂、缺失、折伤等病害,经修复已恢复本来面貌,重现华彩。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