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聚共识 促履职

潮起珠江——与政协委员同访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2021年06月12日 07:53 | 作者:记者 林仪 揭春雁 通讯员 黄智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广州黄埔岛——一个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岛,因有一所学校而扬名天下。夏日里,裹着南国温润的海风,我们走进今天的黄埔、走进黄埔的历史。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当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背景下创办的军校,无疑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对黄埔军校历史有着深厚研究的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曾庆榴,讲起黄埔的故事滔滔不绝。

“黄埔岛办军校的历史并不是从1924年开始的。”看着颇感意外的记者,曾庆榴介绍说,早在1887年,黄埔岛上就出现了第一所军校,即广东水陆师学堂。

历史为什么选中了黄埔岛?

黄埔岛,又称长洲岛,位于广州东郊,南连虎门,扼珠江要冲。从广州市区到东郊码头,乘当时的汽船行驶约一个小时,便看见黄埔岛兀立江心,如同一名哨兵,守卫着广州的门户。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长洲要塞。据记载,孙中山选定这里为军校校址主要出于以下考量:一来黄埔岛既远离城市,又是广州东南方向的门户;二来此地有山坡、有水域,适合练兵;而且在前军校的基础上修葺,可节省人力和时间。

今天的黄埔岛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在黄埔岛西侧,一个集中了10所高校的大学城拔地而起,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这里启航梦想。

■ 战场上的毕业证

97年前,一众热血青年乘船登上黄埔岛码头,远远望见悬挂在码头牌楼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办学者是想让最优秀的年轻人、最坚定的革命者进入这所军校。

建立伊始,黄埔军校纪律严明,对学生从学习、训练、吃饭、穿衣、卫生等日常细节进行全方位规范。文献材料记载:食时务须静肃,不得谈话或故意将碗箸作响;食饭姿势须端正,不得任意将二肘置于桌面,或将脚居于凳上……严明的纪律、严酷的训练,让这些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军人。

保定军校的特色在课堂,云南讲武堂的特色在操场,而黄埔军校的特色是战场。

黄埔一期生,学生没有当完,便去当了教官。“第一期学生的毕业证甚至是在东征途中领取的。”曾庆榴说,众多黄埔军校的学生成为推动民族独立和复兴的骨干军事力量。他们平定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商团,两次东征横扫叛乱的粤、滇军阀,挥师北伐;“六二三”反帝斗争有他们的身影,省港大罢工也得到他们的声援……

“这算是我们革命军第一次对敌,第一次实行为主义而奋斗。”黄埔一期生蒋先云曾记载了东征中的黄埔同学,“打淡水城时,同学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么生死。同学李青,头打伤了,用自己的手巾裹着血头,仍奋勇登城。同学蔡光举,他打穿了肚子,我去扶持他,他只说:‘先云!赶快为我医治,逆贼正待我们痛杀!’这种精神,亦就是平日训练的结晶。”

■ 国共合作的黄埔“蜜月期”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创办的学校,共产党十分重视在师生中发挥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

刚从欧洲归国的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萧楚女等中共党员在黄埔做教官。鲁迅还应邀在黄埔军校发表过关于《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

黄埔军校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不同的革命思想理论兼收并蓄,“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及表同情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

黄埔军校出版大量期刊,如《黄埔潮》《黄埔日刊》等,紧密结合形势,宣传革命思想,有的刊物发行量高达5万份之多。此外,还出版各种讲义和书籍,进行革命宣传,开拓学员的知识面,又提高政治素质。

1927年4月之前,黄埔军校活跃着政治面貌分属国共两党的教官和学生,其中有的还是双重党员的身份。虽然也有激烈的冲突,但两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军校所开课程既有三民主义教育,也有社会主义讲授。军校内的国民党特别党部中,也有共产党员担任执行委员或监察委员。孙中山先生作为军校总理,为军校制定了著名的校训“亲爱精诚”。

何香凝曾回忆道:“周恩来同志当时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仲恺任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期间,他们二人一起合作共事,亲密相处,真诚无间。”

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代教育长和代校长的方鼎英回忆:“在国共两党合作下,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成立了军队,做了许多大有成效的事,使得广东的革命空气异常浓厚,军事政治的训练突飞猛进,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省政协委员杨琪看来,国共两党在黄埔军校的合作是有“蜜月期”的。在蒋介石清党前,不同信仰主张的管理干部、教职员工携手并肩、教书育人。相异思想理念的青年学生同室操课、同吃同住,各个利益阶层的人士和平共处、相互帮助,在“一盘散沙”的时代极为难能可贵。“共产党人,为了维护团结的大局做出了许多忍耐和牺牲。”

这种共同的学习和战斗生活自然形成的师生、同学、战友、上下级关系,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复归团结合作埋下了种子。

■ “黄埔精神”的力量

曾庆榴时常在省委党校大院内散步,这里曾经是广东造币厂的旧址。当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时,就是“坐镇”在广东造币厂。

“我一直在思考,中山舰事件意味着什么?”于是,曾庆榴开始研究黄埔军校的历史,进而研究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的关系。数十年间,曾庆榴亲访过早期教官陈适、一期生王逸常、四期生曹广化等,与徐向前、陈赓、熊雄、曹渊等人的亲属多次访谈。他还沿着黄埔学生北伐的路线,去过粤北、湖南、湖北等地,甚至到东北的深山老林,寻觅东北抗联活动的足迹……

在不断探寻历史时,曾庆榴找到了国共两党的军队最终走向了两个全然不同方向的答案。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左右势力的较量日益尖锐化。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彻底站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方,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和大革命宗旨,转而采取“反共”政策。“分裂对双方打击都很大,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原来的黄埔师生,成为战场上的敌我,竟致刀枪相见。

每年的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创校纪念日。国内外黄埔校友会回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欢聚。追忆起昔日朝气蓬勃、如火如荼的军校生活时,老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激昂的黄埔军校校歌:“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

在战火中淬炼凝成的黄埔精神,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更蕴含着一脉相承的民族基因,它有救国救民的情怀、有团结合作的胸襟、有复兴民族的志向、有统一中国的信念。

黄埔精神传承至今,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让身在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而孜孜以求。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