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求学路上,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21年06月15日 10:39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也是一位克勤克俭的耄耋老人,对自己异常“抠门”,却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一掷千金”。他把大部分工资捐了出去,坚持资助困难学生上学读书,却不图任何回报。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先别人之忧而忧,后别人之乐而乐。

他是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维正。2021年2月,李维正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李维正和孩子们 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供图

李维正和孩子们 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供图

“资助过的孩子就不再惦记”

6月初的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阴雨绵绵,92岁的李维正老人坐在窗边,静静听雨。

他和老伴住在一栋旧式砖瓦结构的老屋里,屋内陈设简陋。墙皮剥落的痕迹随处可见,唯一看上去款式较新的家电,是挂在墙角的空调,因为经久未用,也结上了不少蜘蛛网。“学生给装的,不用,太费电。”李维正说,“天热有扇子,冷了就坐到有阳光的地方。”

虽然老两口的退休金足够他们安享晚年,但他们却一直坚持一日两餐粗茶淡饭、一年四季布衣旧裳。牙齿脱落多年,却因费用问题,迟迟不愿意去配假牙,不了解他们的人往往会觉得老两口太抠门。

但更多的人知道,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省下来的钱,李维正全部用于实现他的毕生信念:“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

李维正究竟资助了多少学生,没有人能说出具体数字,他也从未告诉任何人。“资助过的孩子我不会再去惦记,没有必要记得帮过多少人,又不图他们报答我,我只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老人资助的少年有的还在学海里奋力拼搏;有的已经学业有成走上社会,并在老人的影响下拿起爱心的接力棒;更有些已经小有成就,成为各自领域的优秀人才。

年事已高的李维正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戴上老花镜来回查看学生们寄来的成绩单。对他而言,这是他最美好的“礼物”。在他的抽屉里,满满都是这样的“礼物”,最早的一份,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那是1953年8月,从部队复员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李维正,在山区最边远的小学任教。那个年代,贫困山区因缴不起学费辍学的孩子很多,李维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干脆自掏腰包给全班1/3的学生代缴了学费,一年下来,自己的工资所剩无几。

这是李维正爱心助学的起点,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基本生活费之外,他几乎发了工资就用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冬天还赤着脚,他就为他们买鞋子御寒;有些边远山区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他就买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帮助困难学生补缴学费更是“家常便饭”。

李维正常说:“我见不得有孩子没有饭吃、没有书读。能帮孩子们渡过难关,让他们有出息,自己苦点也值得。”

一路走来,虽然竭尽全力,但还是有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李维正爱莫能助。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他需要更多的同行人。

1991年,在另外4位熟识的老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当时已经离休的李维正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基金会以社会上的捐款作为基金,用基金利息或衍生收入奖学助学。

从此,李维正彻底走上了一条没有工资、唯有付出的助学奉献之路。

“把父亲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你好好学习,不要担心学费,老师来帮你解决。”10多年前,李维正的这句话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18岁的瞿刚的心里,当时,他正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学费发愁。

瞿刚家住长平乡明星村,5岁那年父母过世,寄居在姑姑姑父家,生活虽有了着落,但姑父家也经济窘迫。得知这一情况后,李维正从瞿刚读小学时就一直资助他,直到瞿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正当瞿刚为大学学费一筹莫展时,李维正四处奔波,为他筹集来了1.4万元学杂费。

如今,瞿刚已经工作,每个月都会定时捐款给李维正创办的基金会。“可以说,没有李老和基金会就没有我的今天。”瞿刚激动地说:“我也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让孩子们都能不因贫困而辍学,在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很多人如瞿刚一样,因为李维正的帮助而圆了大学梦,他们又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的贫困学子。

有一次,一名正在读大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困准备辍学,李维正听后立即寄去1000元钱,并鼓励他把书读好。学业有成后,该学生效仿老师李维正,先后资助10余名贫困学子,并为公益事业捐款数十万元。

“我父亲的工资都是自己支配,全家就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一直省吃俭用。我们知道父亲的钱都是在帮助别人,也都支持他。”李维正的儿子李明利告诉记者,但每次看到父母的贴身衣物都“漏洞百出”,总是心疼不已。

“而且老人应该要少食多餐,他们却一直坚持每天只吃两餐。”李明利的“抱怨”里有对父亲的心疼,但更多的是敬重。

如今,李维正一家都奔走在扶困助学的路上,这些年因为父亲年迈,体弱多病,李明利主动扛起了更多的责任。“我希望把父亲这份爱心传承下去。”李明利坚定地说。

不断壮大的助学队伍

地处湘赣交界处的上栗县长平乡,曾经是省级贫困乡。但在这里,连续20多年再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反而还走出了不少硕士、博士、留学生,甚至全国师德标兵、省市县优秀教师。

当地很多百姓说,这个功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

“1991年,一位退休干部听说基金会成立,顶着烈日跑到我们基金会捐赠100来块钱,那是当时他3个月的工资。”回望基金会刚成立时的那段光辉岁月,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现任理事长陈碧清至今记忆犹新。

“基金会刚创办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张借来的旧办公桌和一部旧电话办公。”陈碧清说,他们走家串户,募集捐款,5元、10元不嫌少,百元千元就更好。为了和别人拉近距离,早已戒了烟的李维正开始在口袋里揣着一包好烟,见人就递一支。

白天,李维正和同仁们徒步走村串户,募集捐款;晚上,他便挑灯起草基金会章程。章程的第一条写着: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馆发票和烟酒发票,不图个人回报。这个“三不原则”,至今仍是基金会雷打不动的规矩。

为了争取海内外爱心人士的支持,李维正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等人脉关系,写信100多封寄往全球各地,希望汇聚起更多的爱心。至今,这些来往书信的底稿仍然保存在基金会的档案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李维正的倡议得到了长平籍海内外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第一年他们就募集捐款5万元,当年这笔钱敲锣打鼓地为当地44名优秀学生教师发放了奖助金。

基金会发展愈发成熟,账面上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此后更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置办了一栋办公楼。

“因为基金会名声在外,爱心人士都很信任我们。”陈碧清说,很多爱心人士年年捐款,也有全家一起捐款的,捐款多者个人逾百万元,次数高者个人达20次以上,距离远者有在海外各地,近者乡里就有不少村民。

在李维正的带动影响下,陆续已有4200余人和单位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一份份沉甸甸的助学金通过基金会圆了一个个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曾受到资助的学子们争相反哺回报感恩。至今,基金会总计帮助学生、教师达5787人次,帮扶总金额累计508.69万元。

陈碧清经常去老领导家中汇报基金会取得的成绩,李维正的听觉虽早已不如昔日灵敏,但对于这件事,陈碧清乐于一遍遍重复,直到对方听懂并开怀大笑。

因为陈碧清知道,这是李维正作为一位6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毕生梦想。他要告诉李维正,这个梦想不仅已经实现,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不仅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未来还要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李维正 资助 困难学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