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会议新闻

谁来守护农业农村这个“战略后院”

2021年06月22日 08:53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包松娅)2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分组讨论期间,委员们围绕“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协商议政。其中,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四专题现场,很多委员都是乡村调研路上的老朋友。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农业农村经历了长足发展,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顺利开局,这是近年来深深印在委员们眼中的真实变化。

成绩有目共睹。但既然是讨论,针对的肯定是问题和短板弱项。尤其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农业农村发展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时期,必须守好农业农村这个“战略后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要一体设计、总体推进,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陈雷常委说。

吴志明常委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但在甘肃等地的调研中,他发现有些非常好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年轻人不会种地,老人又种不了那么多地,“这就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部分现状,乡村的变迁是一个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年轻的‘农二代’‘农三代’大概率不会回去务农,也是一个现实。”吴志明说,我们要建立以镇为单位的土地规划,让进城农民把土地托管出去,让愿意种地的大户有条件规模化种植,确保粮食安全。

“要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注。”李冬玉常委深知中国是“大国小农”,80%以上的种粮户都是小农户,假如有一两户不同意流转,土地就连不成片,非常不利于规模化种植,“不仅如此,国家有些政策也落不到种粮大户头上,比如有些种粮补贴反而给不到种粮大户,在贷款抵押等方面也没有明显优势。”李冬玉补充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去完善补贴制度,让种粮大户得到实惠和动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换一个角度,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还是“人”的现代化,这是王侠常委的观点。

数据显示,现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60岁以上。王侠认为农民工二代回去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如何将现有农民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她专门进行了一番深入调研,“事实表明还是要靠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去起到带动作用,因此建议以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毕京京常委对比了东西部“三农”发展的现状,在他看来,其中的差距与人才因素同样息息相关。

“要继续培养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下大力气培养新型农民,尤其是培养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毕京京说。

“三农”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情怀,还有智慧与耐心。只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那青山绿水间定能开出繁花。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农村 农业 现代化 农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