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乡村笔记:

让孩子“下乡入城”彼此“看见”

2021年06月29日 09:58  |  作者: 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暑期将至,记者联系乡村笔记创始人汪星宇时,他正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乡村踩点,为下个月带城市学生来此研学做准备。

汪星宇有着不凡的经历: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他在纽约大学读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期间,参加江苏卫视益智答题节目《一站到底》,在世界名校争霸赛中担任队长获得冠军。他还是主持人、调酒师、公益形象大使……让人意外的是,他于2017年与几位年轻人创办了名为“乡村笔记”的机构,在乡村持续深耕。

在当前正在兴起的公益游学、研学潮流中,乡村笔记显得有些“另类”:不仅将城市孩子带到乡村干农活、做田野调查,还把乡村娃带到一线城市,体验各类职业和生活。汪星宇说,让城乡孩子彼此“看见”的背后,蕴含着对平等的追求。

城市职旅过程中,乡村孩子在菜市场与菜贩交流。 乡村笔记 供图

城市职旅过程中,乡村孩子在菜市场与菜贩交流。 乡村笔记 供图

下乡与入城

乡村笔记为孩子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条路径:下乡和入城。前者是城市职旅公益项目,带着乡村孩子去城市,体验各类职业和真实的城市生活;“从城市到农村”,指的是乡土研学项目,带着城市孩子去乡村,了解真实的乡村,调研相关课题。

两大项目巧妙地利用教育痛点设计而成。城市孩子考大学或出国留学,有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加“红色之旅”的需求,乡村学校的校长则苦恼于如何让孩子们少玩手机、打游戏,变得热爱学习。

早年间,汪星宇下乡扶贫发现,不少辍学打工的年轻人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而还在上学的乡村孩子,又往往困惑于这些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我以后想做什么职业?适合我性格、特长的职业是什么?理想真的能实现吗?毕业后我如何找到工作?应该去大城市还是留在家乡县城?

城市职旅公益项目把乡村孩子带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用50%职业生涯课程和50%的城市职业体验,帮助乡孩子们探索自己的方向,做好人生起步阶段的规划。

乡土研学项目也是课程。乡村笔记的思路是,从大学学科导论出发,用学科的研究路径驱动中学生自主探究。

以“乡土调研营”为例,课程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驱动教学,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共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通过实地考察验证书本概念,帮他们建立文本理论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安徽省黄山市,乡村笔记的“建筑营”,带领中学生进行徽派建筑采风,完成建筑报告、文创思路、文学写作、微电影等成果;又如在湘西州,乡村笔记带着孩子们沿着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路线开展调研。

让孩子“看见”

2019年11月,城市职旅公益项目首次在全国“海选”。项目带着选出的20名乡村娃来到上海,走进教育、建筑设计、金融、互联网、酒店服务等行业,在真实的办公场景下参观体验不同行业、职业的日常工作。孩子们开展街头职业访谈,与媒体、IT、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人士交流。

真实的城市生活改变了孩子们的认知,不少孩子初步摸清了自己的职业兴趣方向。回村后,还把所见所闻分享给小伙伴,一起思考未来应如何发展。乡村笔记还安排导师与孩子保持沟通,帮助他们向目标迈进。为了帮助更多孩子,乡村笔记在全国多个县域的初高中开设了线下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课程。

2018年,乡村笔记团队带四川省大凉山地区的孩子去成都,第一天吃早餐时,一个女孩突然哭了起来。她说:“因为吃了一个肉包,没想到包子里面有那么多肉。”

后来,团队去回访时,女孩的英语老师也哭了,让工作人员有些措手不及。老师说,自己毕业回乡教了5年英语,很少有人认真听课,同学们都不知道学英语有什么用,这次去成都参加城市职旅项目的孩子回来后,开始认真学英语,还带着周围的同学一起学英语,那股劲儿让她感动。

比起乡村孩子,参与乡土研学的城市孩子是另一番收获。

较之一般的旅游和研学项目,乡村笔记的乡土研学项目有两个外人觉得“奇怪”的特点:一是让孩子们身处真实的乡村生活场域,“我们会真的住在村子里,跟着老乡下山去赶集,一起收莴苣和卖莴苣。”二是在每个项目点做调研和学术课程。

“这些事,一般的旅游和研学机构不会都做。”汪星宇笑着说,“只有我们这些‘脑子坏掉’的年轻人才会这么干吧。”

“在研学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放下自己本有的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变得愿意学习,感受真实,大部分人会更深地思考未来人生的可能性。”汪星宇说。

3年来,乡村笔记共资助302位乡村和小镇的孩子到城市参与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课程,在各地中学开课惠及5万名孩子;此外,共有3000余名城市青少年参与了研学。

无论是“下乡”还是“入城”,乡村笔记最大的特点是让孩子接触真实。“归根结底,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让城乡之间彼此‘看见’。”汪星宇说。

造血

作为社会企业,乡村笔记去年拿到了业界颇有影响力的“向光奖”。然而,乡村笔记并非完全是企业形态,而是“民非+社企”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民非即成都心温度公益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公益项目;社企即上海乡村笔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商业项目。作为社会企业,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润反哺公益。

至于社会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汪星宇说:“我们最初帮老乡卖货,现在带城市孩子去乡村,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是有没有帮老乡挣到钱。如果再深一点,我认为真正的价值是帮助大家如何看待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平等。”

目前,乡村笔记公益端有3个筹款来源:其一是与浙江微笑明天基金会合作开展公众筹款;其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与东西部对口帮扶的产业援建项目结合;其三是对接中国西部人才发展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帮助其项目落地过程中,融入自身业务。

商业端则有80%以上的业务为2B类,为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海口等地的学校服务,目前服务的学校有20余所。汪星宇介绍,机构会将乡村研学活动收入的40%留给乡村,并将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公益端。

站在乡村视角来看,乡村笔记的业务是“带人进去”和“带人出来”,前者有人买单,后者需要募资,更难一些。汪星宇希望,未来逐渐将二者的比例做到2∶1,即“进去”两个,能够“出来”1个,促进公益可持续,实现机构发展的正循环。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乡村笔记业务受到影响,但今年增长快速。汪星宇介绍,目前正在开发东北农村等项目地,到年底有望实现团队人数翻番。

“教育只是我们想做的事中一小部分。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或将达到75%,也就是说,还有近2亿老乡要到城市工作,他们怎么找工作?我们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帮他们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匹配。”汪星宇说,“我们还将涉及乡村地区民宿、田园综合体、康养小镇的销售等业务,在城镇化大潮中推进就业和乡村建设。”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乡村 孩子 笔记 城市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