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从3000万到0:

中国创造无疟疾的未来

2021年07月07日 09:54  |  作者:王天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3000万到0,又一种传染病在中国消失。

6月30日上午8时,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正式宣布,中国已经消除了疟疾。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成功地将疟疾负担从20世纪40年代的每年3000万例降至2017年的零病例,这一显著成就一直保持到今天。

至此,中国成为30多年来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首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境内继天花(1961年)、脊髓灰质炎(2000年)、丝虫病(2007年)之后,消灭的第四种传染病。

“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随着这一宣布,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行列,向世界表明,无疟疾的未来是一个可行的目标。”谭德塞说。

未来已来 诚不可欺

疟疾在中国曾经很普遍,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报告的病例数超过2400万。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在此基础上,中国于2010年启动了国家疟疾消除规划。该规划以跨13个部委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有效的联防联控作为支持,作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消除疟疾的庄严承诺。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疟疾问题高级顾问杨恒林教授就出生在曾流行疟疾的村庄,他说,家里的两个伯伯可能就是死于严重的疟疾感染。杨教授一直参与疟疾控制工作,在他以及众人努力下,云南当地疟疾病例急剧减少。1953年共有40万例,2016年为零例。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消除一种传染性疾病,这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卫生事业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其中,既有中国卫生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相关卫生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得益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简称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基金的资助,中国得以加强了快速发现、治疗和预防疟疾病例所需的培训、人员配备、实验室设备、药物和蚊虫控制措施。

“2003年到2012年期间,在全球基金的资助下,中国疟疾发病量从比较高的水平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从控制阶段走向了消除阶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说。

这些防治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今年5月1日至27日,在一个独立的认证小组随机抽取了湖北、安徽、云南和海南进行现场考察后,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中国的无疟疾状态认证。

这是世卫组织对一个国家无疟疾状态的正式认可。这个国家需要证明至少在过去连续三年内,本土疟疾传播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切断,同时,还必须证明已具备防止传播再次发生的能力。

大多数实现疟疾零病例的国家都具有良好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能够确保生活在其境内的所有人,无论其国籍或法律地位如何,都能获得疟疾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同时又不会遭遇经济困难。有效的数据系统、强大的社区参与和卫生条件改善也是成功的关键。

这正是中国的经验。以云南省为例。云南以其壮观的山景、青翠的茶园、健康的稻田和甘美的农产品而闻名。然而在雨季,这也为蚊子提供了很好的滋生条件,其中就包括能够滋生和传播疟疾的几种按蚊。当中国在2010年宣布消除疟疾的国家政策时,云南省的疟疾高风险县数量居全国首位。过去十年中,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努力消除全省各地的疟疾本土病例。

“1-3-7”策略是成功的核心。该策略指的是病例的诊断、调查和随访须分别在1日、3日和7日内完成:任何经快速诊断方法或显微镜检查确诊并治疗的疟疾病例需在1日内向疾控中心报告;县级疾控中心须在3日内进行病例调查和确定是否存在传播风险;县级疾控中心须在7日内对病例曾到过的地区进行疟疾风险管理,包括对社区成员进行检测和治疗,确定疟疾类型,提高社区公众认识,开展蚊子种类调查,通过室内喷洒杀虫剂等手段进行灭蚊等。

由于严格贯彻了“1-3-7”策略,像云南这样曾经疟疾高发的省份,多年来也未出现一起本地疟疾病例。在全国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气氛中,作为中国人,又收到了一份来自祖国的厚礼。

共建联合防治疟疾共同体

云南也十分清楚保持无疟疾状态的难度。该省毗邻3个疟疾流行国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和越南。由于人们不断地从这些国家进出云南,云南省每年报告约300例疟疾输入病例。

疟疾防控未来还面临着类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输入性风险。蚊子同病毒一样不需要护照,没有密切的跨境合作,任何国家也无法控制疟疾。

在云南,边境城镇和村庄已经设立了68个疟疾咨询服务站,以协助快速发现疟疾输入病例。当地一些过境点以多种方式向居民宣传患疟疾的风险,一些学校也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了有关疟疾防控的内容。

另一方面,如果公民前往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的国家,也需采取必要的个人预防措施,如全疗程的抗疟旅行用药,使用浸药蚊帐,室内喷洒杀蚊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服等。一旦出现生病的迹象,应寻求专业的医疗治疗。

今年5月,国际社会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一项重振并加快全球消除疟疾工作的新决议。决议呼吁各国加大对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支持,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维持并增加对全球防治疟疾工作的充足供资;加大对新工具研发的投入。

现在,中国也可以向全球贡献在消除疟疾方面的重要经验。7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举办在线研讨会,中国国家卫健委的代表和一线防控疟疾工作者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疟疾规划管理人员、世卫组织专家、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参加了网络论坛,分享中国消除疟疾的经验。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超过2亿人患病,90%以上均在非洲,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有效疫苗仍待研制。周晓农说,在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每年有近3000例疟疾输入病例,96%的输入病例都来自非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我们要继续开展援助非洲的抗疟疾工作。

在技术方面,2014年,在坦桑尼亚的一个20万人的社区里,中国专家已经成功把“1-3-7”策略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的疟疾防治经验带到了非洲。该项目通过雇用当地卫生员或志愿者,每天在社区进行排查,发现发热病人立即进行检测,对白天的筛查结果晚上集中分析,一旦发现某个地区发病率特别高,就在7天内对重点地区进行局部的有针对性的群体治疗,上门发药。

“通过这一措施,三年下来,我们把20万人的社区人群疟疾发病率降低了80%以上。”坦桑尼亚疟疾防治项目第一阶段资金是英国国际发展署提供,第二阶段资金由盖茨基金会提供,中国出人力、方案和产品,这是中国同国际合作开展非洲援助工作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周晓农介绍,中国政府将出资捐助联合国设立基金,准备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塞拉利昂等4个国家开展疟疾防治项目。

在产品方面,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中国防治疟疾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绽放于世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现有的疟疾最佳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恶性疟疾的治疗。

周晓农指出,全球基金在全世界推进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每年有高达14亿美元左右的物资采购。“我们国家也输出过一些产品,比如青蒿素、蚊帐和杀虫剂,但同全球的采购量相比,中国占的份额还很小,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希望同更多国际机构展开多边合作,推动输出中国的技术、产品和中国的人才,为全球根治疟疾贡献中国力量。”

“随着中国消除疟疾,我希望未来有一半从事疟疾防控的年轻人到非洲去工作,如果只留在国内,看不到病人,病例进来了也不会诊断,去非洲工作两三年,疟疾防治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升。”周晓农表示,在疟疾援助领域,中国在非洲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继续加深合作和扩大项目。

编辑:何方

关键词:疟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