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港澳传真 委员声音 交流交往 港澳人物 图说港澳

首页>港澳>委员声音

自主调研:港澳台侨界别委员在行动

2021年07月15日 14:05  |  作者:刘圆圆 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10713141104(439084)-20210715131802

src=http___i7.hexun.(439076)-20210715131839

111(439070)-20210715131919

微信图片_20210713125730(439072)-20210715131906

微信图片_20210713125724(439074)-20210715131854

微信图片_20210713160116(439080)-20210715131827

微信图片_20210713125643(439086)-20210715131747

微信图片_20210713125737(439082)-20210715131815_副本


人民政协网7月15日电 (记者 刘圆圆 徐金玉)


编者按:

2020年10月以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组织部分港澳台侨界别委员围绕“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在香港、澳门、福建、四川等地开展自主调研。委员们立足本职、深入基层,聚焦青年发展、社会民生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一批生动鲜活、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本刊从部分调研报告中选取角度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关注青年 托起未来

李文俊:让“北望神州”的香港青年迈出第一步

“在香港只有三家大学可以就读中医,名额加起来不足百人。为了实现中医梦,我选择来大湾区读书。”香港学生王溢龙表示。

“2019年我第一次到广州实习,发现内地人热情,主动与我沟通,在广州我感到浓浓的人情味。”香港恒生大学毕业生谢祉妤如是说。

……

在对香港青年“北望神州”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调研过程中,这些青年分享的心得体会,带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文造纸有限公司主席李文俊深深的思索。他在调研中发现,香港青年赴内地长期学习、就业的经验,对他们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意愿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调研显示,与没有内地经验的香港青年相比,在内地长期学习的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意愿高出21.2%;有内地就业经历的青年会高出20.7%。可见,支持港澳青少年赴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实习、创业和就业,对增进港澳青年对大湾区的了解和认识、参与大湾区建设十分重要。

“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1月8日公布‘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大力支持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鼓励更多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李文俊认为这个方式很好,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加以解决和完善。

李文俊表示,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发展机遇的认识仍不够,建议特区政府配合国家教育部门,在香港教育局官方网站增加对内地著名高校的介绍,特别是将大湾区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通识科教材,让学生及早了解和认识内地及大湾区。

他建议,进一步开放引进香港高校到大湾区办学,让在大湾区就业及安居的香港家庭多一个升学深造的机会,吸引全国以至全世界更多的人才聚集大湾区。

此外,他在调研中还发现,香港青年对内地劳动法、社保等政策法规不很了解。鉴于此,他建议大湾区建立一站式信息平台,系统地公开大湾区“9+2”城市的创业及就业等方面的实用信息。同时,从大湾区置业和居住政策方面着手,让香港青年更好地融入内地生活,产生“同一片蓝天”的共鸣。

吴杰庄:让香港教育回归“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主席吴杰庄以“青少年教育”为题,梳理了香港青少年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调研中,我提出一个假设性情境:现有两份全职工作,一份在香港,另一份在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内地工作的发展前景好但薪金比香港低,你会如何选择?结果显示,86.9%的受访者不会接受,9.7%会接受,3.4%表示不知道或很难说。”吴杰庄说,“在调查中还发现,曾在内地就业学习过的青年,对留在内地的意愿要远远高于对内地一无所知的青年。”

可见,仍有不少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力知之甚少,对祖国文化了解的途径不畅、深度不够,直接导致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意愿低。

针对香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吴杰庄认为,首先应聚焦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课题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及疫苗研发,中国都处在全球领先地位。在教育层面,建议从国家参与的重要国际议题入手,让香港青年了解国家发展,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时,发挥港区政协委员人才资源广的优势,对香港18区基层青年做“一对一”精准帮扶,让国际和内地人才与香港基层青年结成师友对子,帮助香港基层青年开拓视野。

“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幼儿时期贯穿到大学时期,要多角度宣传香港国安法,做好国民身份教育工作,让香港的教育回归‘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吴杰庄表示,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还可以利用线上时尚化、多元化文化平台,如从两地青年感兴趣的二次元文化、电竞文化、国风文化等文化形式入手,利用直播、虚拟实境、AR/VR等技术方式,促进两地青年自主交流。

洪明基:善用新媒体平台 探索青年工作新路径

谁掌握了网络媒体,谁就掌握了青年群体的舆论方向。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合兴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洪明基日前以新媒体为题开展调研,探索香港青年工作的新路径。

洪明基表示,在多种因素交织的背景下,香港青年开始正视在香港的生存压力,为其视角向“内”转换(赴内地发展寻找自身定位)提供了契机。“这为以就业和创业为切入口,搭建契合香港青年利益诉求的新媒体创业孵化平台,以经济议题增强其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洪明基在调研中发现,内地新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快速迭代,为香港青年融入内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内地新媒体的功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路径还有较多的拓展空间。

推动香港“人心回归”是一项系统性任务,香港青年的“二次回归”则是重中之重。洪明基建议,爱国爱港力量应积极利用包括国际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平台,加大对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介,缩小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知鸿沟。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改变香港青年对内地新媒体的观念,鼓励他们积极拥抱内地网络平台,激发积极就业创业的激情。

建议通过政策设计,鼓励香港企业、知名企业等以多种形式设立新媒体创业孵化平台,通过网红、明星式的孵化计划帮助香港青年打造各具特色的个人IP,深度嵌入内地网络创业环境,帮助其尝试以视频直播等方式就业创业。民间社团和组织也可通过开展适应青年用网特点的文创活动等,以非正式途径拉近两地青年的心理距离。

此外,通过政策鼓励高科技网络企业借鉴WhatsApp、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特点与优势,研发适合香港青年特色的社交平台,以“土洋结合”的方式争取更多香港青年群体。

陈虹:以STEM教育为切入口 打造“粤港澳教育基地”

STEM,即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范畴,它改变了过去教与学的方式,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协作与动手能力。鉴于STEM教育正在受到各国各地的普遍关注和推广,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澳门中华教育会会长、澳门濠江中学副校长陈虹开展调研,希望能以此为切入口,打造“粤港澳教育基地”。

陈虹认为,STEM教育以建构核心素养为教育基本准则,有助于提升青年在探索科学、摸索科研的知识基础上,强化协作及沟通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以澳门的STEM教育为例,STEM教育虽然对澳门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包括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但STEM教育缺少优秀的师资、课程及教学转化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实际成效。”陈虹说,社会对STEM教育的认知不够,也影响了STEM教育的推行。

陈虹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基地以STEM教育为抓手,建立长效的资源整合及培训平台,搭建STEM教育的长效支持体系。针对专业教师、教育管理等,研究提出一套机制,以解决“跨科际”领域的需求,促进澳门与内地发展进一步衔接,实现大湾区教育资源共享。

同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联盟建设,建立STEM师资培养体系。针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目标,通过创新调整教学方式,满足STEM教育师资需求,加强城市科研合作,推动形成STEM“教育共同体”。

徐西鹏:探索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新路

疫情背景下,如何探索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新路,就此开展自主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先列出了两组数据:

2015年~2019年,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2937万人次,平均每天在大陆旅游、工作、学习、生活的台湾居民接近35万人。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职的台湾教师有1600多人,就读的台湾学生超过1.2万名。

“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惠台31条’‘惠台26条’等政策的出台展现了祖国大陆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维护台湾青年权益的诚意与决心。但近年来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岛内的人为阻挠,也使两岸青年融合面临一定挑战和困难”,徐西鹏说。

为此,他建议未来要落实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完善涉台法律法规,制定专项交流融合计划,加大支持福建探索闽台融合发展的力度,高度关注台湾青年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要完善与创新对台/涉台传播路径与方法,要建立更加科学化的传播系统,提升传播的亲近性,注重文化情感交融,壮大民间传播队伍。”徐西鹏说,比如李子柒、滇西小子等,他们基于具体的内容生产制造情感共鸣,可加大饮食及其文化故事在两岸传播中的份额;比如近期走红的藏族小伙丁真和央视记者王冰冰等,他们质朴的气质、纯真的风格都和台湾当局建构的大陆形象符号形成反差,可通过快手、抖音、Instagram等民间网络传播渠道被台湾受众所认知和接纳。

“我们可基于台湾青年群体追求‘小清新’的社会特征,打造在气质与风格上契合社会价值期待的民间网络传播者,利用情感传播的方式,促成群体共识。”徐西鹏说。

关注民生 解决难题

叶建明:让香港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作为一个富裕社会,香港老年贫困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对中青年的影响极大,直接引发中青年对自身未来的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嘉鸿集团董事长叶建明在调研后认为,解决香港老年贫困问题,是改善民生、纾解民怨的有效“切口”,是促进人心回归的一个重要抓手。

叶建明从调研中得知,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20年香港65岁及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口为137.66万,占总人口比率18.3%。平均每6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贫困率远比其他年龄群组高,是香港整体贫困率(19.6%)的2~3倍。目前,香港仍有20多万老年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贫困线只计收入,导致有‘高资产’的老年人因‘资产审查’无法获得政府的资金资助;政府医院、政府养老院所轮候时间长,老年人不得不转向私人医院、私人养老院所等。香港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会再分配’机制、土地问题等,都为解决老年贫困问题增加了难度。”

为此,叶建明建议,与时俱进改革香港社会福利制度,尽快建立健全惠及全社会的退休保障制度,优化强积金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的比率,成立社会保障基金,循序渐进推进全民退休保障,扩宽税基增加政府收入等。其中,需要高度关注的是部分中产下层人士(包括老人)即“夹心层”群体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收入和积蓄都不高,又够不着政府资助的门槛,可谓进退两难。

“应重点增加家庭和社区养老比例。除了增设医院和养老院舍外,政府更需改善老人‘综援’制度,以家庭和社区照顾为政策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避免老年人过早入住养老院。同时,香港还可借助大湾区资源解决老年贫困问题。比如,在大湾区建设港人康养基地等,既有助于内地发展老人康养产业,也有助于解决香港本地老人院床位不足、环境不佳等问题”,叶建明说。

何润生:为澳门中小企业发展注入“强心针”

“澳门是开放程度高的微型经济体,这里有超过九成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就业于中小企业的居民占总就业人口的四成,对澳门未来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解中小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澳门街坊联合总会副会长何润生于2020年3月开展首次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调研,并于2021年1月进行历时近1个月的追踪调查,以电话访谈等方式,成功访谈152家中小企业,进一步了解澳门特区政府推出两轮经济纾困措施的成效,收集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复苏措施的意见。

何润生在调研中发现,曾申请或参与两轮经济纾困计划的中小企业普遍表示,营业额有所好转或平稳,经济纾困措施起到正面成效;逾八成五的受访企业提出,希望再加推第三轮消费补贴计划;有六成受访企业认为,延长出入境核酸检测有效期、简化自由行签证和通关手续、与内地城市合办跨境旅游等措施,将会对其改善经营有正面作用。

调研显示,近七成受访企业对推进“一程多站”旅游合作表示欢迎。何润生建议,澳门特区政府应更积极与邻近地区寻求开展旅业交流及合作的机会,共同推广“一程多站”的旅游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利用好港珠澳大桥的跨境交通枢纽,带动更多中、长途国际旅客到澳门及邻近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观光旅游。

同时,他还建议中小企业重视产业转型升级,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比如推动餐饮业率先进驻横琴“澳门新街坊”服务澳门居民,逐渐拓展不同行业进驻等。

以侨为桥 助力发展

刘以勤:新形势下侨联事业发展应把握好“三个点”

“中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侨联事业发展,既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侨心侨力的时代要求,又是发挥华侨华人融通中外的优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作为一名侨务工作“老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四川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以勤将调研的落脚点自然而然地放在侨联事业发展上。

刘以勤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侨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侨务工作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从“大侨务”理念、基层组织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主动作为,取得可喜成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海外华文媒体积极发声,坚决抵制外媒的抹黑,海外侨领积极发挥民间优势,协调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捐赠抗疫物资的运输、通关、分发等工作,展现了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国形象。可以说,侨联组织积极开展侨务工作,华侨华人主动参与中国公共外交事务,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刘以勤说。

但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值得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刘以勤通过调研得出: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阶段,侨联组织更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并把握好“三个点”。

首先,立足高校,推进高校侨联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海外校友会的作用,依托高校资源,建设侨界智库,共同培育紧跟国家形势、服务国家需要的课题组,进一步思考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贡献侨界力量。

其次,立足所在区域,推进区域合作。比如四川省各级侨联组织应立足川渝,深化川渝合作,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发挥两地侨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并进一步整合海内外资源,重点加大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开放力度。

最后,立足网络,推进侨务工作创新。创造性开展新时代侨务工作,依托海外侨团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和涉侨工作联动机制,引导侨胞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香港 青年 发展 内地 大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