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日出东方”: 映照初心之地 赓续奋斗之力

2021年07月26日 16:26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奕品

海派风流:五大新城印象(版画) 150×400厘米 2021年 徐增英

上海:红色起源地 (国画) 202×202厘米 2021年 洪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程中,涌现过多少气吞山河的英雄事迹、感人瞬间、壮美图景?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又书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篇章?正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的“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即是对上海党史主题美术创作的一次巡礼和检阅,一件件创作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精品所营造的图像叙事,带来富于视觉冲击的生动讲述,激发观众的认同感和共鸣,形成感触、感悟、互动的观展流线。

感触、感悟、互动的观展流线

展览展出的140余件/组作品以中华艺术宫馆藏为主,兼及部分重要机构藏品,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涵盖了上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展览以《上海:红色起源地》《〈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翻译出版》《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等作品为起始,展现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启后,上海作为新思想传播的高地,诞生一个先进政党的必然性。而张培成的《五卅运动》、施晓颉与施大畏合作的《洗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冯远的《保卫黄河》等作品则勾勒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刻画了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在“六亿神州尽舜尧”“东方风来满眼春”篇章中,能看到不少老一辈艺术家深入生活,表达新时期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颜文樑的《闵行在建设中》、丰子恺的《庆千秋》、王个簃的《走向生活》、陈逸飞的《开路先锋》、张培础的《闪光》等,都让观者直观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气氛和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创作于1978年前后的乔木的《彩霞迎春》、叶浅予的《藏舞》、俞云阶的《迎春——石钟琴》以及刘海粟的《复兴公园》等作品,画的是身边事、身边景,生活的点滴成为入画的题材,为人们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迁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邵克萍的《南浦建大桥》、王成城的《您好!上海》、卢治平的《我们是钢我们是铁》等作品在展现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借助艺术题材、形式、技法、媒介语言上的突破创新, 使上海城市发展的壮美图景跃然纸上。

“人民城市见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篇章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创新之景、生态之景和人文之景。有表现城市科技创新的题材,如杨艳、王珺的《G60科创云廊》,石至莹的《探月》,李超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成功》等;有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题材,如马小娟、刘亚平的《生命的启示》,汪家芳的《“南大”蝶变》,王蓉的《大翻身——董家渡城市更新》等;还有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题材,如李前的《支部建在楼上》等。该篇章还有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美术创作继往开来、百花齐放的新作品。如刘国松的《海上明月》、潘公凯的《清夏图》、司尚林的《中国式地图之上海》、陈家泠的《花港观鱼》等。画家们在作品中感受温暖,从画面中找寻认同,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写照,映照着建党百年不变的初心。

思想的激发

是对年轻创作者最好的滋养

此次大展中,上海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的集体亮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出的140件(组)作品,一半以上是从近年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组织的历次重大美术创作工程中精选出来的作品。其中,从“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中选出的40件展出作品中,第一作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作品就有29件。进入到这一项目大稿创作阶段的100件作品中,第一作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作品有74件。

对于不少中青年艺术家来说,他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向上海的街头巷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创作,宛如接受了一堂堂生动的党课教育,获得了宝贵经验和难忘的实践体验。创作展览开篇水墨作品《上海:红色起源地》的艺术家洪健通过翻阅资料和深入学习党史了解到,1921年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留下了许多革命活动旧址,这些线索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即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富有江南人文气息的上海代表性建筑——石库门里。为此,他特意去了这些地标建筑考察其细节,行走在周围的街道,用心感受氛围。最终,他把分布于上海各个区域石库门建筑的革命旧址以大大小小九个局部并置,形成一个大画面,是一种聚点成面的处理方式。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会址……既并列,又有主次关系;既丰富了画面,也能较完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在上海这座城市走过的光荣革命足迹。

为了创作《G60科创云廊》,“85后”青年艺术家杨艳、王珺从选题到最终完稿几乎用了整整一年。为了深入创作,两人戴上安全帽、做好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随后绘制了大量构图稿,最终定下用大面积的云结构来突出G60云廊“云顶”这一方向。创作油画《肇家浜的变迁》的沈文绮是此次项目最年轻的作者,她在谈到项目创作时说:“我作为上海青年艺术家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希望用绘画的方式来向公众展现上海的城市变迁风貌。”平实的话语背后,是“90后”对自己城市发展变迁的骄傲,是对成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自豪。

以青年美术家为主体,重新触摸历史,激活民族记忆,从更广阔的视野回望百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历程,以更客观和清醒的态度来审视当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思想的激发显然比艺术技巧的提高能够更持久地滋养年轻创作者成长和发展。

探索表现主题

与艺术风格的契合与统一

就此次展览的艺术创新而言,首先体现在创作选题的设置上,100个创作选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渔阳里2号(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时百余年的时间轴线里既有宏观叙事对历史的钩沉,如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历史大事件,也不乏从微观视角充分展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如体现人文关怀的为快递小哥加油点赞、垃圾分类、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等,且补充了大量以往主题创作工程未涉及过的重要选题,如中共中央文库、上海支援三线建设、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等,留给创作者充足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其次,在艺术手法和表现上,此次展览也展现出图像时代主题美术创作的新视野和新特点。如雕塑作品《老渔阳里2号》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5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刚刚结束会议,边讨论边走出老渔阳里2号的人物群像。艺术家以艺术虚构和形象塑造构建出真实可感的场景,赋予了历史事件高度的艺术性和典型化,让历史具有了温度。

艺术家们将表现主题与艺术风格探索紧密相结合,以多样的手法体现社会历史责任、个人艺术语言和时代审美气质的融合与统一,展现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创作的新表征,达到主观情感的诗意性抒发。表现、象征、抽象等多种手法在展览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呈现。如中国画《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上海举办》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逆行者》的象征性手法、版画《快递小哥》的超现实主义意味,都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综观展厅,可以窥见展出的主题创作鲜少出现仰视视角的场景塑造和表现角度,更多采用平视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使得作品更为亲切、真实、可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着力于大悲大喜的情绪渲染,没有大开大阖的形体语言,没有慷慨激昂的表情刻画,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物之间张弛有度的聚合来构建整体关系和人物真实情绪的抒发,把人民的伟大和平凡统一起来,以小切口来反映凝重的历史史实和时代的变化发展,探索个人艺术风格与主题性创作精神内核的契合与统一。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上海 创作 作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