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遭遇暴雨洪灾,当心这些疾病

2021年07月28日 16:3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晶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进入汛期以来的最强降雨,出现暴雨、大暴雨,河南省更是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致特大暴雨。短时间内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等恶劣天气频繁发生,除容易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还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等。

洪涝灾害后,首先要预防肠道传染病

“洪涝灾害后,雨水会因淹没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而被污染,被污染的雨水流进自来水厂、水井等饮用水源,会造成饮用水污染。因此,首先要预防的就是因水源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比如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甲肝、戊肝、其他感染性腹泻以及食物中毒。”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马晋平介绍。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可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生活接触是引起散发病例的主要途径,水、食物污染常引起暴发。

“预防菌痢,应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治饭菜被蚊虫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合格的瓶装水。”马晋平提醒,如果出现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常呈暴发流行。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慢、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3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且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马晋平介绍,一般人群还可以接种伤寒疫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或呼吸道传播。小孩不注意手部及饮食卫生、大水漫街等,都增加了这些疾病的传播概率。此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导致死亡,需及时住院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就是经常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当被水疱、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要经常清洁和消毒日常接触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以及分泌物、呕吐物或粪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马晋平介绍,推荐3岁以下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EV71)疫苗,以减少EV71感染发病及导致的重症和死亡。

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预防同等重要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马晋平介绍,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再加上洪灾发生后,人们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发,比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钩端螺旋体病是遭遇洪灾后需重点防范的传染病之一,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马晋平说,发病者以青壮年、有接触疫水者为主。钩端螺旋体具有很强的侵袭力,通过皮肤、眼结膜、鼻或口腔黏膜侵入人体,迅速进入血液并繁殖,随后侵害肝、肾、肺、脑膜等器官引起多种症状,由于个体免疫水平轻重不一,病原体侵入人体后7~14天发病,短者3~4天,长者可达一个月,临床上常见高烧、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早期治疗以抗菌治疗为宜,比如青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等酌情选用。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马晋平介绍,该病起病急,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果不得已要在下雨后蹚水行走,在蹚水后回到安全地方,要及时将身体上被雨水沾染过的皮肤用清水清洁干净,并检查是否有被老鼠咬过的痕迹。如果发生发热或其他不适,需要及时前往就医,并告知医生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洪涝灾后心理疏导很重要

“洪涝灾害发生后,除了要注意身体疾病,还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主任医师张素辉坦言,人们都会有自我保护的需要,灾害天气使很多亲历者心有余悸,比如家园丧失、亲人伤亡,或是身体伤害等,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和身体反应,如害怕、紧张、心慌、头晕、失眠等。

“所有这些在灾难时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身心反应,是人对于非正常事件作出的正常心理反应,大多数人在数周或数月之内会自然缓解,所以当我们出现这些感觉时,千万不必慌张,正确调适能尽早摆脱心理不适。”张素辉表示。

如果出现了这些心理症状时,怎样做能尽快地恢复到日常的心理状态?“大家可以用一些简便适用的心理调适方法来缓解。”张素辉说——

出现心理反应及身体症状,如焦虑、恐慌、无助、悲伤、内疚,身体发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等症状时,首先告诉自己无须过分害怕和担心,这是在特殊情况下每个人作出的正常反应,然后放慢呼吸,及时纠正错误想法。感受减轻后,可以继续做你手上的事情。

出现表达正面情感的困难,如过度悲伤、麻木、情感冷漠、无表情时,这是创伤后常见的反应。提醒自己不该为一件你也不希望发生、没办法控制的事情感到内疚、罪恶;规律从事你喜欢的活动,重新燃起喜悦的感受。

出现令你困扰的灾难或创伤的回忆、影像及想法时,提醒自己,只是回忆而已,尝试与信任的人谈谈它们,一般会随着时间减轻。

接触到灾难提醒物而瞬间影像重现,感觉好像回到创伤当下,大脑反复出现灾难的场景或画面时,首先要告诉自己事情已发生了,现在是安全的,动动身体,尝试去感觉脚稳稳踏在地上的感觉。站起来,在周围走动,打电话给信任的人,告诉他所经验到的事。

出现与灾难或者创伤相关的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反应过度,感到没有安全感时,提醒自己是梦中的反应,并不是现实真有危险,随后起床,让自己恢复定向感。和亲人如配偶、父母说说话。如果症状较重,应及时就医。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疾病 传染病 污染 反应 暴雨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