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旅游>资讯

发现古泉州

2021年07月30日 10:51  |  作者:本报记者 王惠兵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开元寺东西塔

泉州清净寺

洛阳桥上的渔民

草庵

安平桥

石湖码头

本报记者 王惠兵

千年前刺桐绚烂的泉州城,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千年后环湾向海的泉州城,成为世界遗产地图上的文化坐标,吸引着人们前来寻见宋元中国。

7月25日傍晚,福建福州,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落锤声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古老、生动,世所罕见。


对话千年前

又是一年盛夏时。九日山上,如往常一般,人们结伴而来、登高望远,观摩山中历朝历代名人石刻。

“这一天,我们盼了20年!”当申遗喜讯传来,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守护者胡家其难掩激动。

1989年开始,环境整治、石刻整理、讲解接待……胡家其每日起早摸黑修葺石刻,不敢懈怠。两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莅临泉州,对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赞叹不已。蒙尘明珠再度闪耀,但他的守山之旅至今不止。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记载了宋代官员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胡家其说,对于山上石刻,他本是“门外汉”,没有句读符号的古文艰涩难懂,千年历史长河里数不尽的出场人物更让人困惑。

他一遍遍在山上走,一次次请教专家学者,家里堆满了史书资料。现在,他俨然成了石刻的生动“翻译师”。

“懂得九日山的人,都会深深爱上它。”胡家其说。如今,越来越多当地村民加入守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队伍,参与祈风仪典仿古表演,用心守护着文化遗产。

古城门风华

泉州古城的南端,有处闻名遐迩的德济门遗址。

“此处是泉州七座古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科学考古清理出来的城门遗址。”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介绍。

德济门遗址与天后宫分居道路两侧,同列为此次泉州申遗的遗产点。站在天后宫正大门向前看,眼前的德济门遗址呈垒石结构,一块块条石筑砌的古城墙,呈弧状向东西延伸。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各家孩童齐在广场上嬉戏;父亲指着眼前的石碑,讲述700多年前触手可及的历史;华灯初上,闲坐讲古的老人、弹唱南音的爱好者慢慢聚集。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古迹魅力,乐享现代生活。”在街坊吴家豪看来,这里就像一座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露天博物馆”。

“当你深入了解泉州的历史,就会发现泉州的每一处文物、每一个景点讲起来都特别轻松。”古城故事,在讲解员陈玉珊的嘴里仿佛永远也讲不完。但却因她的讲解,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德济门、爱上泉州。

脚下,是绵延数百年的古城遗存;眼前,是别有韵味的市井烟火。时移世易,昔日迎来送往的古城门,如今已失去它的防御功能,却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

多元且共融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

遗产点最密集的古城区,一公里的鲤城区涂门街,自西向东贯穿古城中心地带,一千年前,儒家、道教、伊斯兰教等的庙观就在这条街上做起了邻居。

“10至14世纪,泉州创造了一个多元、开放、共享的典范城市。如今,多元、开放、包容依然是泉州这座城市的底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说。

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离不开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世界性族群的参与。以开元寺、清净寺、府文庙及学宫等为代表的建筑群,正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对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鲤城西街是认识古城泉州的第一站。在西街的开元寺,以中国古代最高石塔——东西双塔闻名。走入其中,古树参天,香火旺盛。中午时分,记者到来时,仍与许多信众、游客摩肩接踵,一同感受这座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此外,泉州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摩尼教光佛遗址,位于华表山南麓的晋江草庵。从泉州驱车20分钟即可抵达。

“具有‘灵验’效力的遗产深深烙印在泉州世代祖辈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代泉州文化遗产活态现状的根基。”在祖籍泉州的人类学家王铭铭看来,这些散落的遗产,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其可贵之处在于,这些遗产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古桥共潮生

“通过网络监测,22个遗址点的信息都实时汇聚到泉州遗产监测中心。但每处遗址面对的风险都不一样,有的怕火,有的怕风,有的怕水。”

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最“怕”地震。只要地震局一发消息,他就第一时间转发给文保员陈敬文,提醒他快去安平桥看看。“安平桥已有800多岁,四级以上的地震,可能会让一些桥板的裂缝扩大1厘米。”他说。

在安海、水头两重镇的海湾上,安平桥笔直地横跨着,361座桥墩托起2.5公里石板,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吴金鹏不无骄傲地说。

安平桥与洛阳桥、顺济桥一起作为宋元时期泉州100多座桥的代表,勾勒了水陆联运的大致脉络。如今,再加上商船抵达泉州港前看到的航标塔——六胜塔、万寿塔,船舶停靠的港口——江口码头、石湖码头,七处遗址点还原了古泉州整个水路联运体系。

走近石狮石湖码头遗产点,岸礁上千年前挑夫搬运货物的石阶依然清晰可见。“当时泉州市场的消化能力、转运能力、辐射能力都很强,客商在这里可以采购到任何他需要的货物。”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

市博物馆下属机构管理站管理员郭增沛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和同事轮班骑车去石湖码头和六胜塔巡查一遍。“小时候,我就在老码头游泳、摸鱼、捡贝壳,在一块平缓的礁石上玩耍。”郭增沛说,20年后他才知道,这块龟背一样的礁石,曾被用作渡口长达数百年。

泉州申遗期间,码头热闹起来,考察团不断,他讲解了四五百场。这块陪伴他长大的礁石,如他所坚守的,就这样被世界重新看见!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泉州保护文化遗产新的起点。”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表示,泉州将继续加强对申遗成果的保护与巩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承好、利用好,让申遗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并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遗产财富。

碧蓝泉州湾,如火刺桐花。记者不由地哼起闽南歌《来去泉州》:老君的大大耳仔长长的胡须,清静无为有什么忧愁。伫清源山顶看古城的月娘,一半照人间一半写文章。


编辑:程梓恒

关键词:泉州 遗产 古城 遗址 石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