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隐藏在街景的中国文化

——读《〈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

2021年08月02日 14:1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

龙晓昱

《清明上河图》可谓宋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以宏大的格局构思、细腻精微的笔触、考究的内容设计,再现了北宋这一中国历史上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历来关于这幅珍品的研究不胜枚举,大多是从艺术成就入手鉴赏分析。其实,《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风物,更蕴含着历史文化价值。

《〈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以图读史、以点见面,由纵向的历史时间经度和横向的地理空间纬度两个方向出发,挖掘图中隐藏的各种社会文化细节。在细节的复原和考证过程中,补充大量历史背景知识和专业概念,力图引导读者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在本书自序中,作者就绘画的中西历史提出观点:“人类的阅读就是读图”。图像是跨语言、跨时间的,是对人类经验世界的直接描述和记录。现代社会赋予人们记录瞬间、凝固永恒的各种方式,信息的获取、储存和传播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绘画是图像的表现工具,作为一种最原始、最本能的记录手段,贯穿人类文明历史。在中西方,绘画不仅承载着记录的功能,更是艺术表达的直接媒介。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朝代的真实面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到民间地头去观察,绘画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逐渐占据主流的今天,读图似乎更能满足人们快速阅读的追求,但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如何更深入地读图?这是书中提出的一个疑问,也在本书中得到解答。

作者从艺术起源出发,论及当今中国产业转型背景下对产品文化艺术的追求提升,阐述艺术对培养国民礼节、提升文明内涵的浸润作用,并指出本书叙述议论的主要方法——跨文化、跨学科、跨时空的视野。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人或事物都不可能是单面的切片,只有拓宽思路,多用“跨”的思维看待事物,才可能复原其立体的形象。

书中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绘画专业背景作了翔实的补充说明。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市民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重文传统,为绘画艺术勃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通过分析宋朝海外贸易,拓展描写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及万国朝贡的盛景,集中体现宋代商业文化熏陶下的繁荣景象。

除了历史背景外,想要深入解读《清明上河图》,一定绕不开对专业绘画背景知识的了解。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绘画纸张、装帧形式等。其中分别介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和中国绘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法,而后者使得画面有多个观察点,对于长卷的创作更适宜。此外,对古人收藏名画逸事的叙述,十分有趣。

解读绘画作品,第一步是看懂内容,这在了解绘画背景和绘画技法基础上就能完成,然后第二步才是要看懂内涵。画作内涵如何,往往随时代变迁众说纷纭。中国文化素来注重以景寄情、以物明志,因此,对比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一个重写意一个重写实,一个重神似一个重形似。中国画发展到宋朝,对绘画精神内涵的追求达到新的高度,一幅画好不好的核心评价标准似乎变成了其传达精神境界的能力。当时流行的“能品、妙品、神品、逸品”的评价标准,即体现了画家从技法脱出,逐渐达到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的过程。

进入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市井生活的研究中,真正的阅读才刚刚开始。北宋市民经济繁荣,画中街道上各类商铺和生意都相当具有现代化气息。从旅馆、商店、医院、慈善机构、政府机构一应俱全。除了建筑,画作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关于图中人物数量,历来争议较多,比较普遍的两种说法是500多人或800多人,包括郎中、官兵、乞丐、小贩、纤夫、修理工、商人、士人等角色。他们神态各异,每个人都盘算着自己的营生,其行为互动是画中颇有趣味的研究焦点。

读《〈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似将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其中闪烁着中国文化的点点星光。伴随小贩的沿街叫卖,城门口穿梭人群的脚步和马蹄声,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累积的璀璨物质、思想成果,被图中无数的细节解读串联。立足于《清明上河图》的原点,发散思维,在横向和纵向的历史中,复原一个朝代、一个文明古国的立体形象。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绘画 中国文化 清明上河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