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红军上清会师前后

2021年08月05日 10:09  |  作者:况建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上清会师是中央红军和赣东北红军在夺取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前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上清会师后,红军首次实现了大兵团伏击歼敌作战,并开创了全国苏区之间互相策应作战的新局面。随着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也进入到全盛时期。

整装待发的红军指战员

整装待发的红军指战员

上清会师的战略意图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50万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在进攻鄂豫皖、湘鄂西苏区得手后,同年秋,蒋介石将“围剿”重点转移到中央苏区。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9月底,中共临时中央致电苏区中央局指出:蒋介石即将向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进攻,我方应采取“择敌人弱点击破一面勿待其合围”的作战方针。

为此,10月初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决定在国民党军尚未完成对中央苏区进攻部署前,集中红军主力向北面敌人之弱点出击,以扰乱国民党军的“围剿”。

赣东北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上清正是以周恩来(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朱德为首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根据敌我态势作出战略决策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军事行动。这一战略决策的主要意图为:集中邻近几个苏区的力量,与国民党军在江西省抚河流域决战,然后协同攻取抚州、南昌,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要求。

为贯彻这一战略意图,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系,1932年10月19日至20日,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二军攻下江西黎川、福建建宁、泰宁、邵武4个县城,与中共赣东北省委领导的闽北苏区取得联系。1932年11月16日至1933年1月12日,红一方面军发动金(溪)资(溪)战役,挫败了国民党军企图在江西省金溪县夹击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的计划,开辟了六七个县的新苏区,使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相距不足百里,为中央红军与赣东北红军的会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会师上清桂洲村

1933年1月6日,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周恩来、朱德电令赣东北红十军立即转移到江西省贵溪县附近行动,准备南渡信江策应中央红军,以冲破国民党军在抚河的包围线。1月12日,中共闽浙赣省委召开执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指示作出相应决议。当时,有人提出“红十军中指战员大都是赣东北当地的工人、农民”,反对红十军远离赣东北。针对此情况,以方志敏为首的闽浙赣省级领导深明大义,从全局出发广做说服动员工作,从而保证了中央命令的贯彻执行。

为使赣东北红十军顺利渡过信江,红一方面军总部派红三十一师前进到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通往鹰潭镇地带游击侦察。1月19日,红三十一师进攻鹰潭镇,控制信江南岸西起双凤街东至里屋孔家沿线,为红十军南渡信江扫清障碍。1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三军团移驻上清镇附近,并向贵溪县、鹰潭镇、余江县方向侦察警戒;红一方面军一、五军团和红二十二军一部分别向东乡、余江、南城、抚州方向警戒,完成接应赣东北红十军南渡信江的各项部署。1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三十一师智取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俘敌100余人,缴枪90多支,缴获大批粮食,为赣东北红十军赴上清镇与中央红军会师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1月20日赣东北红十军在中央代表、闽浙赣军区政委曾洪易、司令员唐在刚、政治部主任邵式平的率领下,分别向万年县富林、贵溪县周坊等地集结,并向贵溪县信江北岸运动。1月21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十军在贵溪县神前村鸣山庙改编为红十一军,其先头部队进至信江北岸贵溪县的金沙、界牌一线,并与红一方面军三十一师取得联系。

22日,在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接应下,赣东北红十一军从贵溪县周坊神前、长塘出发,在贵溪县箬港、洋角渡、瓜园埠开始依次渡河。同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信江之滨的贵溪县潜岭杨家会见了曾洪易、唐在刚、邵式平,传达“赤化金(溪)、资(溪)、余(江)、贵(溪)逼近南(昌)抚(州)切实打通赣东北”的战略意图,同时决定在信江北岸留枪500余支,将赣东北赤警师扩编为新红十军等事宜。1月23日,赣东北红十一军完成南渡信江河的任务。

25日(农历除夕),赣东北红十一军与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三十一师在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胜利会师。会师当天,赣东北红十一军指战员乘着上清镇桂洲村村民的竹排,到上清镇嗣汉天师府对面的泸溪河桂洲沙滩举行会师大会。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赣东北红十一军整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师,与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一师合编为新红十一军,军长仍为周建屏。会师大会由邵式平主持,朱德、彭德怀、王稼祥等代表中革军委检阅部队并讲话,会师大会在下午4时左右结束。

上清会师后,赣东北红十一军4000多将士划归红一方面军直接指挥,属中央红军序列,在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各部共同踏上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征途。

粉碎第四次“围剿”

在1933年2月至3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由赣东北红十军改编的红十一军作为新锐力量为赢得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按照中革军委的战略部署,红十一军由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进抵金溪县黄通,与中央红军协同作战。2月7日,根据中央局决定,红一方面军作出攻取江西省南丰县的部署。13日,红十一军与二十二军会合作战,取得歼灭南城县新丰街守敌大部、缴获人枪数百的胜利。此后,红十一军奉命佯装成主力红军吸引牵制国民党军,由新丰街渡过抚河东进江西省黎川县,造成红军主力东移的假象,为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军团和红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军等部队在江西省宜黄县黄陂伏击敌一纵队创造战机。2月27日至3月1日进行的黄陂战役,红军取得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全部和五十九师大部的胜利,生擒敌师长李明、陈时骥,俘敌1万余人,缴获长短枪1万余支。

黄陂战役后,国民党军企图攻占江西省广昌县,寻歼红军主力。红十一军再次担负佯装红军主力、吸引敌人的任务,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取得草台岗战役的胜利。3月21日至22日,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军团和红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军等部队在江西省宜黄县草台岗、东陂地区发动进攻,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大部、第九师1个团及第五十九师残部,由此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黄陂、草台岗两次战役,红军共歼敌3个师2.8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首次实行大兵团伏击歼敌的经典范例。

红色力量日益发展壮大

在赣东北红十军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同时,随红十军南下的地方工作团在邵式平率领下,着手创建信(江)抚(河)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初,红十一军攻克江西省资溪县城,随之解放资溪全境和江西省金溪、南城、贵溪和福建省光泽等县边境地区,在原金(溪)、资(溪)、余(江)、贵(溪)游击区基础上建立了以资溪为中心的信抚根据地。3月,红十一军在闽北红军独立师配合下,攻克福建省光泽县城。4月中旬,红十一军又攻克金溪和东乡县城,巩固和扩大信抚根据地。不久,经中共闽浙赣省委批准,中共信抚分区委成立,由方志纯任书记,分区委下辖7个区委和两个特区委,同时建立信抚红军独立团,贵溪、资溪等县还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信抚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使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为5月中央苏区闽赣省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1933年5月中央苏区闽赣省成立后,红十一军为闽赣省主力作战部队。6月成立红七军团,作为原闽赣省军区所辖十九(部队主要是由原红十一军构成)、二十、二十一师成为红七军团的主力部队。7月1日,红十九师与红三军团3个师奉命组成中央红军东方军,由江西向闽西进军作战。10月28日,中革军委再次决定扩编红七军团,下辖十九、二十、三十四师,以寻淮洲任军团长。1934年1月2日,中革军委下达《对二、七、九军团之动作指示》,决定红七军团第十九、三十四师再次入闽作战。7月初,在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前夕,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同时也为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兵力,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中共临时中央、中革军委决定将红十九师编成新的红七军团,对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行北上抗日。7月6日晚,6000余众的红七军团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领下,从瑞金出发北上抗日,经福建、浙江、皖南进入闽浙赣苏区,成为掩护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突围转移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政协机关)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中央苏区 红军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